各镇乡人民政府,县政府各局、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实施《国家质量振兴纲要》、《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湘战略的意见》(湘政发〔2008〕3号)、《湖南省质量振兴规划(2000-2010年》和《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质量兴市战略的实施意见》(市政发〔2008〕21号精神),进一步增强全民质量意识,促进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和农业质量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改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开展质量兴县战略。现就开展质量兴县战略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强化质量工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市场竞争、推动自主创新、节约资源能源、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宏观调控和基础保障功能,夯实质量基础保障体系,加强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监管,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质量工作机制,提高全县质量总体水平,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实现富民强县目标。
2、 基本原则。坚持政府推动,把服务经济发展、落实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根本宗旨;坚持市场主导,把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主要动力;坚持突出重点,把改变我县工业化水平落后、增长方式粗放、创新能力较弱、质量管理水平较低的现状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依法治质,把严格执法监督、加快管理创新、提高监管效能作为改革的方向;坚持科技先导,树立品牌立县,把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自主创新、积极创优创牌、完善质量技术基础作为提高质量的主要手段。
3、 发展目标。通过3—5年的努力,全面提高社会质量法治意识,提高我县质量管理水平,提高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农业质量总体水平,实施“十一五”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培育工程,使全县总体经济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具体目标是:
工业化水平显著提升。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机械、食品、造纸工业、纺织、化工、建材、现代中药、电子、材料、能源等十大产业,坚持以56家规模企业为依托,以10种拳头产品为纽带,以12个重点项目为载体,初步构建新邵县新型工业体系。
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全县主要行业、主要工业产品90%以上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居全市中等水平,重点产品抽查合格率达95%以上,产品标准覆盖率达95%以上,规模工业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达90%以上,90%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体系认证。食品、化工、建材、现代中药、电子、能源等涉及安全的产品质量稳定,安全性与可靠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生活消费、农业生产等领域的产品质量显著提升。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力争3年内新创国家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国家免检产品1个、省级名牌2个、市级名牌5个。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杜绝无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违法行为。工程质量优良率明显提高。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优良合格率达70%以上,功能完善、环境友好、安全可靠、资源节约等综合满意指标不断提高。争取创立一批国家和湖南省工程质量奖项目。
服务质量基本实现标准化。交通、邮政、电信、商业、旅游、医疗卫生及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全面推行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基本实现服务标准化;政府各部门的服务意识有较大增强,用户满意度明显提高;创建一批购物消费放心市场(街、店),提升新邵形象。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面实施国家环境标准,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和农村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农业质量安全可靠。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积极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使农资产品质量、农业产品质量和农业环境质量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办好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二、 工作重点
1、完善质量技术基础工作。加快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围绕公共安全、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重大基础产业、高新技术、服务等领域,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有基础的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起草和修订,提升我县主要产业和产品标准的整体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快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等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大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指导企业建立和实施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加强计量监管工作,推进法治计量。加大对水表、电能表、燃气表、热能表、加油机、通讯计费系统、医用三源和衡器等民生计量器具和重点用能单位的监督管理;服务新型工业化,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抓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基础工作。加强在线检测、过程控制以及安全与环境计量检测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计量秩序,加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积极推行计量“C”标识,争创计量免检。积极开展认证认可工作,推动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等体系认证,规范、清理、整顿我县认证市场;积极推行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可再生资源、信息安全等领域的产品认证;加快食品和农产品的国际认证,扩大优势食品和农产品出口。
2、加强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建设,全面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突出规模工业企业和重点扶持行业的产品质量信用等级建设,努力争创一批产品质量好、信用等级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牢固树立质量至上的质量意识,努力造就一批质量稳定可靠的骨干企业;恢复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管理制度,落实质量管理责任。明确质量管理人员;加大质量培训教育力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质量培训达到80%以上。在未来的几年内,争创一批能荣获湖南省质量管理奖的企业,县政府将给予奖励和表彰。
3、依法加强质量监督。进一步加大对涉及人身财产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的重点产品的监督力度。完善市场监督抽查和定期监督检验制度。建立重点检验产品目录,将食品、农产品、农资、建材、烟花爆竹等产品生产企业列入重点监督管理对象。严格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后处理,加强检查和市场巡查,实现抽查一类产品,整顿一批企业,规范一个行业。认真落实行政辖区打假责任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开展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活动,解决区域性产品的质量问题。
4、严格产品的准入许可。围绕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认真贯彻落实生产许可证制度,对涉及人身安全的特种设备等产品依法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和全过程安全监察。对不具备质量安全生产条件、能源资源消耗不符合国家规定、工艺装备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排放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产企业,严把市场准入关,质量监督部门不颁发生产许可证,银行不贷款,土地管理部门不批准用地,电力部门不予供电,经销单位不准销售。对已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要加强监督检查和后续监管。对企业无证生产等违法行为必须依法严厉处罚。
5、构筑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切实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全面落实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加强对食品等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肃查处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分行业、分类别全面摸清全县质量安全的基本情况,建立质量安全动态监管数据库。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质量安全工作的监控。成立应急管理机构,完善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健全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6、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鼓励企业围绕产品质量,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引导企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提高产品的品牌价值和竞争实力,对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国家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督促企业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健全完善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关键环节控制,确保产品质量。企业作为质量第一责任人,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履行保证质量和依法承担质量责任。
7、加强检验检测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计量基础建设,不断完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加大检验检测机构建设的资金投入,采取政府、部门、社会三管齐下,筹措建设资金,围绕我县优势产业的提升和发展,建立一批技术装备精、检测水平高、综合实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省级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规模企业要建立企业自检机构,严把产品质量关。鼓励小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切实保证原材料进厂检验和产品出厂检验。严格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和实验室评价制度,加强对各类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科学、准确、互认。
三、 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2009年):全面启动质量兴县战略,全县各镇乡全面开展质量兴县活动。完成对全县各类生产企业的质量技术状况调查,分类建立档案,摸清企业底子。扶持和培育一批市级名牌,申报一批省级名牌。在本县辖区内控制不出现量大面广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活动。国家规定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管理的食品和重要工业产品,产品合格率达95%以上;积极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90%以上规模企业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所有企业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并拥用必要的计量和检测手段。全县主要行业、主要工业产品60%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
2、第二阶段(2009—2010年):全县各镇乡在持续开展质量兴县活动基础上,评选市级名牌10个,获省级名牌5个,获省级著名商标2个,70%以上的规模生产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所有生产企业具备保证产品质量的计量和检测手段;市场商品抽样合格率在85%以上,企业生产的产品合格率在90%以上,全县主要行业、主要工业产品70%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
3、第三阶段(2011-2012年):普遍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主要产品质量基本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企业生产的产品合格率达95%以上,市场商品抽样合格率在90%以上,全县主要行业、主要工业产品80%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
四、 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镇乡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是质量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把这项工作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县政府成立实施质量兴县战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质量兴县工作的指导协调,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办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质监、工业、工商、公安、建设、环保、农业、商务、房产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日常工作,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各镇乡和县直有关职能部门要把提高产品质量、质量兴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制定符合本地区、本部门和本企业实际的工作方案,把任务分解到年度,把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企业。组织各方面力量抓好落实,切实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投入到岗。
2、增加质量工作投入。落实标准制订、修订和标准化推广项目、食品等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质量技术、检验检测机构建设、质量基础能力建设和质量创新等工作经费。
3、鼓励创新。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要逐步达到2-3%,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4-5%,引导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对积极创办研发中心,凡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且年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县政府将从工业发展基金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奖励和扶植。
4、广泛开展质量宣传活动。新闻媒体要重视对“质量兴县”活动的宣传报道,引导全社会重视,加大对质量政策法规、名牌产品、优秀质量管理单位和先进人物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先进质量理念,深入开展“质量月”、“质量万里行”、“3·15”等群众性质量活动。
开展质量兴县活动,全面提高质量工作整体水平,是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长远大计。各镇乡、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县质量工作整体水平,为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富民强县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OO九年九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