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塘镇

小塘镇位于新邵县西南部,东邻新田铺镇,南与邵阳县长阳铺镇接壤,西北与巨口铺镇为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0’58”— 111°21’16”,北纬27°14’37”— 27°21’45”。它是新邵的“鱼米之乡”、“麻鸭之乡”。清末属邵阳县新宁二都,民国时属邵阳县敦仁乡、立胜乡、刚劝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划屡经改动,至1965年始稳定,属小塘公社、言栗公社;1984年,小塘公社、言栗公社易名为小塘乡、言栗乡;1995年,合并为小塘乡;2002年3月2日撤乡建镇,为小塘镇。全镇总面积105.1平方公里,并村后共辖2个居委会,27个村,总人口5.3万人,耕地面积42774.93亩,水田38496.73亩。县道X035(新烂公路)、X039、X041穿镇而过,东连217省道和207国道,南连320国道,距县人民政府22公里。交通便利,近城优势明显,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充满活力的新型乡镇。
    小塘镇是新邵县有名的农业大镇,素有“新邵粮仓”之美称。民国27年(1938年)《邵阳物产》记载:“邵邑土地,肥瘠参半,农产颇丰,平沃之区,稻麦是其大宗,山地则多产红薯、玉米、菽、高粱等。”小塘属于平沃之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物阜民丰,特产丰富,家中饲养猪、鸡、鸭、鹅、牛、羊等各类动物,山地盛产竹笋、菌、蕨、蛙等山珍野味,连片的丰田沃土盛产稻粱菜蔬等丰富的食用植物,星罗棋布的大小塘坝不仅种植了湘莲湖藕,还盛产鱼、虾、龟、螺、蚌等水产,真可谓“物华天宝”、无所不有。小塘镇是著名的麻鸭之乡,“要来小塘,先吃麻鸭;小塘麻鸭,闻名天下。”小塘麻鸭,是本地土鸭与南淮鸭杂交、经过长期选育形成的优良麻鸭地方品种,1957年引进一批苏淮鸭和本地土鸭杂交,在当地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经过20余年精心培育,形成了一个具有良好经济性能的新鸭种,当地群众称为“小塘鸵鸭”。1985年,县政府以小塘镇为中心,将新田铺、巨口铺部分地区划为小塘麻鸭资源保护区。1987年经邵阳市科委鉴定为地方优良品种。小塘麻鸭肉质鲜美,口味独特,和野鸭口味不相上下,所加工的成品板鸭、烤鸭、鸭掌、鸭肫、鸭翅、鸭舌皆是食中佳品,盘中美餐。早在清代,小塘的“生姜炒鸭块”便名闻遐迩,成为宝庆府的一道招牌菜,深受食客好评。时至今日,在招待外地客人时,都不忘点上“小塘鸭三宝”:鸭肫、鸭舌、鸭脚板。现境内已有“鸭三宝”加工作坊5家,产品畅销省内外。
  在小塘一带,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石马江号子。最先形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石马江号子深受“梅山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大量借鉴了梅山歌谣丰富的元素,生成为我国南方地区独特的、与生产劳动密不可分的山歌型号子,号子优美动听、嘹亮震撼。在石马江号子中,最为著名的是小塘的石工号子。小塘镇石匠历史悠久,人数众多,衍生了丰富的石工号子,小塘石工号子比较成套,分长号、短号、急号三类,长号用于拉石头,短号用于撬石头,急号用于抬石头上坡过坳,呼号歌词即兴编唱,做什么唱什么,见什么唱什么。上世纪80年代,多首石工号子入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2008年,石马江劳动号子被湖南省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办单位:新邵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新邵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网站标识码:4305220007
备案号:湘ICP备2020018426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52202000102
0739-3606418
新邵县政府门户网站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