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新邵县教育局!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师随笔

翟雨婷: 用纯心写真情,用真情筑梦想——参加第二节湖湘教师写作训练营有感

来源:县教育局 作者:翟雨婷 发布日期:2021-07-17 08:13

  机缘巧合之下,于此盛夏之日,能享受到这样一场听觉盛宴甚感荣幸。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给人一种不曾预期的美好。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传说中的知名作者,发现原来他们并不是站在虚无缥缈的云端而是脚踏实地耕耘在尘世之中。第一次发现自己离文学这样的近但又是这样的远。

         知性优雅的汤素兰老师,可爱温柔的张战老师,亲切幽默的韩少功老师,温润如玉的王剑冰老师,朴实无华的纪红建老师,每个人都给了我们这些追随者最理性的指导,给了我们这些赶路人最真诚的祝福,给了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最实际的鞭策。

       创新是写作的生命,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汤素兰老师

        “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保护学生的表达欲”是汤素兰老师给我们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汤老师现身说法讲到自己的首次童话创作是高中时借文字表达自己对同学和老师的不满,可老师看到后仍然肯定了她的写作水平并给予了她明确的指导——希望她将自己的一身才华放在正确的位置。我想汤老师是想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老师的支持对一个孩子未来发展的莫大影响。尤其是我们这些语文教师作为孩子们文学路上的启蒙者,应该有一双识英才的慧眼,同时还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引领和指导他们朝着正确方向向前走。

       汤素兰老师在答问环节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应当为孩子们接触到的阅读书籍把关”,应当事先筛选书籍,不能盲目跟风听之任之。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孩子们读经典之作。

        天真的诗人人诗合一,他们必定会以诗歌的方式抒情。——张站老师

        天真的诗人——张战老师是非常有爱的一名教师,年轻态的她却已是桃李满天下。会议上她毕业十几二十年的优秀学子不远千里也要来听她的讲座,这是让我们这些教育者最艳羡的事情。为师者教之育之导之训之,而后学子能自闯一片天地,多年之后相遇,一个拥抱,完成使命的传承,这不能不说是感人至深的事情。

        张站老师将她对生活的热爱揉进诗歌里,将她对诗歌的偏爱化在讲座里。是她的品读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极具生命感悟力的金美子铃,极冷峻敏感却追求理性表达的韩冬。

       “好诗是改出来的,我以前也不爱改诗,但我必须承认自己的错误”,可可爱爱的张站老师情愿坦诚的承认自己的“错误”也要坚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对诗歌的热爱对教学的负责。

         用业余的心态进行专业的研究——韩少功老师

“韩嗲”——韩少功老师说“功夫在文外”,他呼吁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文无定法,文学的创作技巧我们没法作用某种方式直接获取也无从教授。”“动笔、动笔再动笔”,文学创作,没有捷径,没有突然的幸运,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成长然后文字的表达才会不断的成熟。

        教学中重点是培养学生文学的兴趣。韩老师结合自己与孩子“饭桌上十分钟训练”的小游戏告诉我们:语文的教学绝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而在生活之中。人生体验的缺乏注定了表达的单调,旅游也不过是“关在宾馆里的动物”。他呼吁我们关注孩子们的生命体验,不要仅仅拘泥于试卷上孩子们那一字一句的表达。是啊,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空出十分钟,领孩子们读一篇美文;空出分钟,批一篇孩子们的作文;空出十分钟,带孩子们看一片云的流动,听一阵风的吹过闻一树花香的弥漫……

        好文章在经验中,好文章在感怀中。——王剑冰老师

名字多次出现在考卷上的王剑冰老师让人感到既熟悉陌生,他情真意切的提到自己的小学语文老师、中学语文老师以及大学语文老师对他各个阶段的影响。文学启蒙老师对学生习作的一次改动便是再次创作,老师对文学的热爱可以在幼小的学生心中埋下一颗种子,随着学子的成长生根发芽。他谈到散文的写作应当追求情感的真实、语言的美好、构筑的完整。其中情感的真切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心中积聚了不吐不快的情感然后进行创作,这时作品便成功了一半。

讲座中他探讨了“散文可否虚构?”这一问题,他的观点是:不可完全框死也不可完全虚构,真实的情感是一篇散文的灵魂。

        关于写作,王老师提出:我们应当鼓励孩子表达,同时鼓励家长学会倾听,一句话、一段文、一首诗、一个故事都值得被珍惜。而我们自己作为文学爱好者更不可贪功爱利,若一开始便抱着功利心去创作,文字便是虚假的不可爱的。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时间与能力。

         做孤独的人,做笨拙的人,做奔跑的人。——纪红建老师

        “行万里路,写万卷书”的纪红建老师,谦卑、儒雅、真诚。他多次强调自己的“笨”,自己的“拙”,其实他是大智若愚,藏巧于拙。他追求真实,为了完成《乡村国是》这篇鸿篇巨制。纪老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走在路上,一个背包、一台笔记本电脑、一支笔独自走访了14个省39个县的202个村庄,采集了200多个小时的采访录音,100多万字的采访素材,而后又花了8个月的时间进行创作;他追求客观,疫情期间他拒绝做新闻资料的整合者,为了更接近真相,他作为第一批志愿者赶往武汉,走街访巷,战斗在抗疫的第一线。纪老师说那时候自己是不知者无畏。我想,与其说是不知道危险还不如说他身上天然的文学使命感在鼓舞着他向前走。

        谈到创作,纪老师鼓励大家广泛阅读,并提出尤其应注重哲学书籍的阅读。他表示只有涉猎广泛而后写出的作品才会有思想的深度,表达的时候才会更准确更生动。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学高为师”这句至理名言,不管什么时候只有自身拥有更丰富的学识涵养,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人生不设限,读书也不应设限,教学和文学创作都一样,是关乎生命,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文学爱好者自当有一种不负众望的使命感。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离开校园已八年之久,能够这样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让人深感幸福。文学路上我是饥渴的赶路人,此次觅得甘露,寻梦路上又近了一步,往后哪怕路长日暮也必乘风破浪

工作单位:新邵新航初级中学

个人简介:语文教师、学校文学社负责人、文学爱好者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