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 来源:政府网站管理人员
  • 作者:新邵县
  • 更新时间: 2014-12-11 09:12
来源:政府网站管理人员 更新时间: 2014-12-11 09:12

——2012年11月26日在新邵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县人民政府县长 吴劲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列席人员和邀请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伴随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全县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砥砺前行、开拓奋进,精诚团结、扎实苦干,胜利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过去五年,是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全部实现翻番。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完成87亿元,是2007年37亿元的1.82倍(剔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2.76%;财政总收入预计达到6.64亿元,是2007年2.23亿元的2.97倍,年均增长24.35%;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85亿元,是2007年18.12亿元的4.69倍,年均增长36.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29.8亿元,是2007年12.99亿元的2.29倍,年均增长18.07%。经济质量明显提升。三次产业比由2007年的29.8︰32.7︰37.5调整为2012年的28.4:40:31.6,二产业比重提高7.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6%提高到7.63%,增加1.63个百分点;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7年的70.42%提高到78.11%,增加7.69个百分点;中国银行、华融湘江银行进驻新邵,8家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2亿元、贷款余额48亿元,总量分别是2007年39.17亿元、23.76亿元的2.35倍和2.04倍,年均分别增长18.64%、15.32%,贷存比达到52.6%,稳居全市第一。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2012年工业总产值预计达到127亿元,是2007年35.5亿元的3.58倍,年均增长29.1%。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79家,规模工业增加值预计达到34.1亿元,是2007年8.2亿元的2.94倍(剔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24.03%。工业入库税收预计实现3.09亿元,是2007年1.01亿元的3.06倍,年均增长25.06%,其中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预计达到8家,新龙矿业税收可望突破1亿元,已与辰州锑业成功实现捆绑上市。五年累计投入技改资金48亿元,完成技改项目340个,一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广信公司发展成为全国电绝缘板龙头企业。新邵经济开发区扩区调规成功获批,全县六个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到440家,比2007年增加200家。农村经济较快发展。201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预计达到30.2亿元,比2007年增加10.3亿元,年均增长8.66%;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4.7亿元,比2007年增加13.7亿元,年均增长4.65%(剔除价格因素)。粮食连续五年增产丰收,总产达到31万吨。围绕延季蔬菜、林竹、药材、水果等农业主导产业,建成各类产业基地29.5万亩,巩固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427家,建立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61个,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酿溪、严塘、雀塘等乡镇休闲农业、城郊农业初具规模和特色。三产活力持续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7.5亿元,是2007年13.89亿元的1.75倍(剔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1.86%。城乡商贸流通网络不断健全,“万村千乡市场” 和“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惠民”工程稳步推进,城乡消费持续活跃。以五星级酒店华天大酒店建成营业为代表的餐饮服务业加速推进;以大成粮油仓储物流中心、心连心冷链物流中心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业迅速崛起;以城市花园、祥云置业、锦绣华城为代表的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以白水洞成功创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旅游产业增势强劲,2012年全县预计实现旅游收入4000万元,比2007年的960万元增加3040万元,年均增长33.03%。
    过去五年,是城乡建设扎实推进,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的五年。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5亿元,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16个,是新邵历史上重大项目建设最多、重点工程投资最大的时期,一批管长远、打基础、利民生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道路交通显著改善。完成农村公路硬化改造1500公里,乡镇和行政村的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 100%和99.5%;完成国防公路建设4条50公里;207国道落马江至武桥段改造全面完成、武桥至沙湾段改造和217省道改造的主体工程即将完工;衡邵高速、娄新高速、安邵高速、邵坪高速、沪昆高铁及高铁邵阳北站相继开工建设,其中衡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娄新高速公路今年底可建成通车。随着这些交通建设项目的全面完成,我县交通区位条件将发生根本改变。城乡面貌显著变化。资江二桥、酿溪大道、绕城线建成通车,塘口大桥、新邵大道一期即将建成通车,新邵大道二期工程已经启动,县城框架进一步拉开。酿溪生态园、从邵阳接引自来水工程、污水处理厂、县城防洪堤、“金银三角”改造、资江一桥改造、人民广场、人民桥头休闲广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等一批提质工程全面完成。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39.5%,比2007年提高19.91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35.11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加8.95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1.6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加2.8平方公里。农村基础条件大幅改善,完成水库除险加固47座,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53处,解决20.1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农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4个、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1个,改造中低产田3.6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1万亩;移民后扶工程以及三批次70个示范村、2个示范片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能源信息建设显著加强。筱溪电站和晒谷滩电站全面投产发电,龙山、巨口铺和雷公岭风力发电项目成功签约,第一轮电网改造全面完成,邵阳北、酿洪、巨口铺、陈家坊、柳山等一批重要输变电工程相继竣工;小水电自供区成功纳入国家大电网,完成9个村的农网改造;新建沼气池7431口,管输天然气入邵工程基本完成。电子政务网络全面建成,网上审批、网上办事逐步推开;手机信号及城乡宽带实现全覆盖,电话、互联网、有线电视通村率分别达到92%、81%、75%。
    过去五年,是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的五年。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全面扫尾,部门企业改制稳步实施,经济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惠及百姓。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改革不断深化,办事效率明显提高。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全面实施,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大幅提升。项目争取成效显著,成功争取比照国家西部开发政策县、革命老区县、湘西开发扶持县、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县、石漠化治理重点县等一系列事关新邵长远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扶持政策,特别是成功纳入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标志着我县发展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累计争取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县、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速公路与县城对接等213个重大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计划笼子,到位各类建设资金29.75亿元。招商引资硕果累累,五年累计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内资项目65个,其中上亿元的项目22个,合同引资23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095万美元、利用内资77.8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6073万美元,分别为前五年的5.1倍、3.7倍、3.5倍。特别是泰国正大集团、加拿大希尔威公司两家海外跨国集团的成功引进,标志着我县发展在合作竞争层面融入国际市场,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过去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成果惠及最广的五年。民生民利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逐年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3959元,是2007年7430元的1.8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4024元,是2007年2396元的1.68倍。践行政府承诺,连续五年为民兴办实事,倾力解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等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城乡就业稳步推进,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2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五项保险”参保人数达 68万人次,是2007年的3.56倍,征缴基金2.3亿元,是2007年的2.88倍;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98.66%,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42.5万人,被评为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先进县。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利益有效保障,社会救济救助水平不断提高,累计发放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资金2.32亿元,15个乡镇敬老院改扩建任务全面完成;累计新建经济适用房306套2.75万平方米、廉租房1231套6.16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490户,补助资金7284万元。扶贫开发扎实推进,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5万人。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学前一年教育入园率、适龄人口入学率、残疾儿童入学率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8.8%,义务教育债务全面化解;新邵职中被评为省级示范性职业高中;完成学校危房改造9.95万平方米,城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新航初级中学建成使用,城区大班额问题逐步缓解;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实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101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申请专利270件,是前五年的3.97倍,成功进入省知识产权试点县和国家科技进步县行列。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15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助体系得到加强,五年内无重大疫病流行。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个、农家书屋651个;举办中国民间“武林巅峰对决”暨武林书画大会、赛双清艺术节等影响广泛的文化活动8次,成功获得“中华诗词之乡”称号;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明显提升。计划生育稳居全省先进。坚持和贯彻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计生工作连续七年保持全省先进。国土环保工作全面推进。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2个、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3个,新增耕地面积3000亩,连续五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扎实推进龙山河、石马江河道治理,雀塘镇再生资源整顿和企业污染整治,节能减排各项指标全面完成;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低产林改造,森林覆盖率达到55.3%。与此同时,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拥军优属、民兵预备役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权益较好保障,工会、共青团、工商联、妇联、文联、科协、红十字会等群团事业长足发展,人事编制、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史志档案、统计、物价、工商、质监、药监、保险、海事、邮政、烟草、盐业、气象、防震减灾、住房公积金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过去五年,是民主法制进程加快,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五年。五年来,我们认真落实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议案545件、政协委员提案905件,办结率100%。认真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切实强化行政监察,促进了政风、行风和干部作风的改进。“五五”普法圆满完成,“六五”普法全面启动,依法治县进程加快。加强审计监督,完成审计项目331个,收缴和处罚资金1205万元,核减政府投资建设造价、节约财政资金4046万元。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行业、重点部位监管到位,连续五年未发生重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严格落实领导包案和信访接待日制度,一批信访积案成功解决,一批严重困扰经济社会发展多年的主要矛盾成功化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扎实开展“四大”活动,深入推进严打整治,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省禁毒工作先进县、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连续四年获得“省级平安县”称号。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就令人鼓舞,五年的启示弥足珍贵。回顾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新形势下做好政府工作、加快新邵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做到“四个必须”:第一,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上级精神与新邵实际紧密结合,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在解放思想中捕捉机遇、抢抓机遇,在解放思想中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着力突破瓶颈、破除障碍、破解难题,不断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第二,必须主攻重点,狠抓关键。始终把工业作为新邵经济发展的主导和核心,把项目作为全局工作的第一抓手,把坚持和落实“两重点三主要”责任目标管理体系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法宝,围绕事关全局、关乎长远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和主要工作、主要矛盾、主要财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科学施策,凝心聚力,重点突破。第三,必须团结务实,真抓实干。始终把珍视团结、维护团结作为加快新邵发展的政治基础,坚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振兴新邵大业为重,切实维护县委的领导核心,切实加强县政府班子内部及县几套班子之间的团结协调,形成凝心聚力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始终把求真务实作为作风建设的灵魂,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努力创造对得起人民、无愧于历史、经得起检验的工作实绩。第四,必须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经验和启示,对今后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自觉坚持和发扬。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县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县人大、县政协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历届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离不开全县人民的团结奋斗。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新邵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差距,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质量不高;一些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艰巨;社会转型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矛盾,社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城乡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面貌亟待改变;干部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是我县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加快实现富民强县的关键时期,是致力夯实基础、推进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充满发展机遇、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时期。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们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随着境内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全面建成,我县承东启西临南近城的战略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多点对接、多极发展的格局正逐步形成;随着新邵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国家扶持的力度加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必将为我县加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形势,坚定发展信心,抢抓发展机遇,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团结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争当排头兵。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县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围绕“一心两区三极四带”发展布局,紧扣加快发展主题,致力夯实发展基础,全力打造工业、交通“两大优势品牌”,努力建设开放、平安、生态、富裕“四个新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富民强县奠定坚实基础。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达到172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13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9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478元,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4元,年均增长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7%,二氧化碳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累计下降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重点要抓好以下五大战略任务:
    (一)发展大产业,壮大经济实力
    突出主导地位,做强二产。加快新邵发展,实现富民强县,核心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必须始终坚持工业主导地位不动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到201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16%;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79亿元,年均增长16%;工业入库税收6亿元,年均增长15%。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运用高新技术、先进实用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稳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重点做强以新龙矿业、辰州锑业、云翔矿业为代表的矿产采选冶炼业,支持大新金矿、曹家坝钨矿、富冲多金属矿的科学开采和精深加工,全力支持辰州锑业整体搬迁和湿法冶炼技术改造,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水平,打造矿产品精深加工冶炼基地;做强以广信公司为龙头的造纸业,全力支持特高压变压器纸板、大型变压器绝缘件和超厚电绝缘纸板项目建设,打造特种工业纸板基地;做强以龙溪铺、严塘、大新等石材资源加工企业为代表的建材业,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提升水平,打造高档石材基地;做强以新印机、三良泵业、金汉机械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打造机械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做强以兴肥公司、邵阳三化为代表的化工业,打造低碳节能基础化工基地。二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抢抓国家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培育生物科技、节能环保、中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五大新兴产业,大力支持科瑞生物、明杰环保、中医药产业园、碳基复合材料、大成科技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三是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围绕将新邵经济开发区打造成“百亿园区”和省级重点示范园区目标,加快扩规步伐,推进开发区向资江下游两岸拓展。进一步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强化开发区管理职能,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园区对资金、项目、技术的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园区发展实力。到2017年,新邵经济开发区入园规模企业达到75家,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发展壮大坪上工业示范小区、陈家坊服装箱包工业小区、龙溪铺石材工业小区、巨口铺槽楔工业小区、寸石农产品加工工业小区;发挥雀塘镇交通区位优势,科学规划、加快建设雀塘再生资源工业园和物流产业园。
着眼促农增收,做特一产。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根本目标,以现代农业为发展方向,致力调结构、扩规模、创特色、树品牌,努力实现我县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改变我县农业小而全、多而散,产业化程度低、特色不明显的现状,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88万亩、总产32万吨的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不求其多、但求其特”的原则,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对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如养殖、林竹、葡萄、优质稻、中药材、玫瑰花、食用菌等,按照“产业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的要求,采取市场引导、政策扶持、政府推动、延伸产业链条等措施,尽快形成具有新邵优势的主导农产品和特色农业产业。同时,立足近城区位优势,着力发展休闲农业、城郊农业、生态农业,加快建设白水洞、白云岩、大新等三个休闲观光农业片区;加快推进辉耀生态园、夏家棠溪生态园、雀塘柳山休闲生态园、大新户外旅游基地、大同福地生态农业科技园和潭府乡新农村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切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防治,积极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创立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成一批城郊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生态农业基地。二是切实加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扎实做好农业机械、农技推广、金融信贷、农业保险、信息服务等工作,不断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业技术交流指导,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服务水平。同时,要努力提升耕地土壤肥力、保护耕地质量,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启动农村村级规划布局,加强村镇规划管理,加快农村水、电、路、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清洁绿化工程,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整合捆绑涉农资金,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严塘、大新等6个新农村示范片和45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全面实施潭府乡整乡推进农村环境集中整治。
    挖掘潜力优势,做活三产。随着交通区位条件的根本转变和新城开发建设的加快推进,我县旅游、地产、商贸、服务等三产业发展前景喜人、潜力巨大。未来五年,要按照“特色旅游中心、现代物流中心、综合商贸中心”的定位,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努力推动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一是突出发展旅游业。以白水洞景区成功创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华天大酒店建成营业为契机,进一步完善规划,加大投入,努力打造湘西南山水文化旅游圈著名景区和湘中休闲旅游胜地。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景点内的游道、公厕、道路标示牌等硬件设施,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旅游接待设施,加快构建白水洞、白云岩、资江风光带、龙山森林公园等核心景区的旅游公路网络;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大景区景点保护、利用和开发力度,策划包装一批有特色、高质量的核心景点和旅游项目,宣传推介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全面融入湘西南大旅游圈和国家旅游大网络。二是大力发展物流业。以县城为中心,依托高铁站和高速公路互通,加快建设湖南大成粮油公司仓储物流中心、心连心食品公司果蔬冷链物流中心和雀塘、坪上物流园等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完善现代物流设施,全力支持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湖南中西部物流服务基地。三是切实壮大商贸业。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程”,建设一批辐射力和集聚力较强的大型零售商业网点、购物超市、配送中心和农贸市场,完善城乡商贸网络。规划建设文化体育用品、农资农机、电子产品、餐饮、服装、建材等特色商业街和专业市场。四是稳步发展房地产业。支持城市花园、祥云置业、锦绣华城等现有房地产项目加快建设。结合县城新区拓展和旧城提质改造,科学规划布局,引进战略投资者,打造一批高标准商居区和高档次楼盘,全力支持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同时,培植一批房地产经纪和物业管理骨干企业,推动房地产行业有序发展。五是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大力推行经纪、策划、代理代办、投资理财和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规范发展法律、会计、审计、评估和咨询等服务业,不断培育房产、汽车和农副产品等专业会展,支持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等网络服务业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功能齐、门类多的综合服务业体系。
    (二)主攻大交通,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事关长远、影响全局,要始终坚持夯实基础、增强后劲不动摇,以交通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大力推进交通建设。按照“功能完善、内外畅通、快捷便利”的要求,以高铁站、高速公路互通为依托,加快构建高铁、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农村公路相互交织、内外通畅的交通网络。高速高铁方面,积极配合支持,切实优化施工环境,确保我县在建高速高铁项目按时间进度要求顺利推进:娄新高速今年底竣工通车,安邵高速2013年底建成通车,衡邵高速与安邵高速连接工程2013年全面完成,沪昆高铁2014年建成通车,邵坪高速2015年完成建设任务。同时,争取开工建设邵金高速公路,尽快启动冷邵铁路建设。国省干线方面,2013年全面完成G207、S217(现S224)两条国省干道改造,创建文明样板路;争取新列入的8条省道即S223龙山林场-扶锡段、S231潭溪茶园-雀塘兰江段、S238龙溪铺石槽铺-酿溪石背垅段、S240龙溪铺卓笔-迎光黄岩段、S334潭溪淘金桥-坪上三溪段、S338严塘塘里-迎光长沙坳段、S244陈家坊下江-迎光长沙坳段、S339小塘烂坝-巨口铺长关段的提质改造项目纳入省计划笼子,并逐步开工建设,打通我县与毗邻四县三市的公路通道。农村公路方面,继续完善农村路网,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完成陈家坊-太芝庙、新田铺-小塘、大新河东公路等主要县乡道路改造,加快乡镇农村客运站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养机制,加大农村公路管养力度。水上交通方面,认真做好资江河道整治规划,积极推动资江流域整体提质改造,全面提升我县境内资江河道的通航能力。
    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完成黄泥塘、高梓、小源洞等31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改造石马江流域12座病险水闸。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坪上、小塘、雀塘等一批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70%以上。实施小塘项目区高效节水工程建设,抓紧完成新田铺、雀塘小型农田水利改造工程。按照50年一遇标准建好县城防洪堤,启动枫树坑水库县城第二饮用水源工程建设。推进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力争取娄邵盆地基本农田建设以及下源、尧虞塘等六个中型灌区配套工程纳入国家计划笼子,并开工建设。
    大力推进能源建设。新建严塘、言栗、兔子坪3座110千伏变电站和大新、迎光2座35千伏变电站,扩建王家山变电站,全面完成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切实为城乡生产生活用电提供有力保障。立足能源综合开发,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推广农村沼气综合利用,积极发展太阳能、天然气、风能等清洁能源,支持龙山、巨口铺和雷公岭风力发电项目早日开工,推进湾田煤业储运加工项目建设。到2017年,乡镇、村、户通电率均达到100%,县城天然气综合利用覆盖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50%。
    大力推进信息建设。完善全县电子政务内外网平台及服务功能,建成高速业务主干网和信息资源数据共享库。完善以光纤传输为骨干、数字微波和卫星传输相结合的干线传输网,积极推动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物联网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到2017年,3G宽带高速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广播电视综合有效覆盖率达100%。
    (三)建设大城镇,统筹城乡发展
    紧紧抓住我县交通区位条件根本转变和沪昆高铁市级站建设的机遇,努力构建以县城为龙头、高铁新城为重点、建制镇为依托的城镇网络体系,全面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到2017年,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46.5%,城镇人口达到39.04万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42.36平方公里。
    加快县城建设。主动对接邵阳市区“北上”拓城、建设“双百”城市和东部城市群发展战略,按照邵阳“新城区”的目标定位,以前瞻性、战略性眼光,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县城。坚持“拓新城、改旧城、建精品”三轮驱动,依托新邵大道和高速公路连接线两条骨干道路,将县城往长滩、塘口及九头岩方向拓展,加快推进以新邵大道组团、九头岩半岛组团为重点的新城开发建设;依托华天大酒店、酿溪大道和现有城建基础,统筹做好以大坪组团、酿溪大道组团、县城核心城区组团为重点的旧城提质改造。到2017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加快建设安邵高速新邵互通连接线、工业路、长春路、永乐路等路网工程,全面建成新邵大道,建设资江三桥,对接邵西大道,将新邵大道区域打造成为新邵新门户、城市新家园、产业新高地。同时,为节约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改善办公条件,明年启动县行政中心集中办公建设,全面带动和推进新邵大道片区的新城开发。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充分发挥九头岩半岛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独特地理环境,将该区域打造成为山水交融、环境优美的高档住宅区和集文体、商业、金融、娱乐、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综合体。加快推进旧城提质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区道路,改造小街小巷,建设公交站场、公共停车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县城资江防洪堤、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环卫基础设施、燃气管道、专业市场等一批市政设施,改造赛双清公园,建设大坪休闲广场、大坪商贸文体广场,规划建设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及新邵大道生态公园、大坪山水园林公园等文化主题公园,增强城镇功能的配套性、整体性和服务性,让县城居民生活更方便、更舒适、更幸福。
    打造高铁新城。依托沪昆高铁、湘黔铁路、娄新高速和邵坪高速的交通优势,发挥人流、物流、信息流集聚辐射功能,全力推进沪昆高铁邵阳北站新城建设。在高起点编制总体规划和详控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培育主导产业,融合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业购物、文化休闲和生态居住等主要功能,重点发展新型工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休闲旅游业、特色餐饮业和其他新兴服务业,实现与冷水江、涟源等地的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成坪上二级汽车枢纽站,完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配套设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明确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范围,切实形成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分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格局。通过5-10年的努力,将坪上高铁新城打造成为邵阳市光彩夺目的北大门、邵娄经济一体化的试验区。
    加强小城镇建设。围绕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及其连接线、互通口,科学编制小城镇总体规划和详控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供电、供气、给排水、客运站、农贸市场、垃圾处理以及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等公用设施;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切实增强小城镇的集聚辐射功能,充分发挥小城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全力推动“一心、两区、三极、四带”发展布局的尽快形成。“一心”,即全县经济发展中心酿溪镇。“两区”,即酿(溪)严(塘)雀(塘)新(田铺)经济核心区、环沪昆高铁邵阳北站新城镇示范区。酿(溪)严(塘)雀(塘)新(田铺)经济核心区重点发展新型工业、近郊农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推动四镇相向联动发展,促进四镇经济一体化。“三极”:即以陈家坊、寸石、龙溪铺三个中心镇为支撑点,打造三个经济增长极,陈家坊重点发展服装、鞋业、箱包业;龙溪铺重点发展石材业;寸石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四带”:即沿207国道经济带、沿217省道经济带、沿渔龙公路经济带、沿资江生态经济带。沿207国道经济带,包括严塘、寸石、坪上,辐射潭溪,重点发展新材料、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沿217省道经济带,包括新田铺、巨口铺、龙溪铺,辐射小塘、迎光、大新,重点发展有色金属、石材、槽楔、化工等产业;沿渔龙公路经济带,包括雀塘、陈家坊、潭府、太芝庙,重点发展再生资源、箱包、林竹加工等产业;沿资江生态经济带,重点发展苗木花卉、无公害水产、休闲旅游等产业。
    强化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在今年集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将2013年确定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年,通过2-3年的努力,县城酿溪镇达到省级卫生县城标准,其他乡镇50%以上达到省级卫生乡镇标准。强力整治县城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市容市貌,大力推进殡葬改革,切实规范烟花鞭炮燃放和户外广告,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管养分离、市场运作”的基本思路,探索建立城镇管理市场化运行机制,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努力提高市民群众素质,建立健全全民参与、监督有力、管理有效的长效机制。综合整治乡镇机关所在地以及沿207国道线、217省道线、渔龙公路线主干道交通秩序,突出抓好居委会和村落的环境卫生,彻底改变城乡脏、乱、差面貌。
    (四)推动大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点。未来五年,要坚持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拓展开放领域,提升开放水平,全面增强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千方百计招商引资。打造承接平台。以新邵经济开发区和六个乡镇工业园区为重点,依据园区产业定位、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管理体制,努力将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工业加快发展的基地和龙头。突出承接重点。认真研究国内外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趋势,及时掌握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动态,重点围绕冶炼、造纸、化工、建材、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和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点对点、一对一招商,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项目特别是战略投资者落户新邵。创优承接环境。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的“硬环境”;狠抓优质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严查“四乱”行为,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软实力”;加快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形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加强劳务市场建设,搭建劳动力供需平台,努力满足产业转移企业用工需求。
    积极用好用活政策,全力以赴争取项目。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机遇、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意识,坚持把项目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项目建设带动投资增长,靠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加大政策研究力度,认真研究中部崛起、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湘西开发、革命老区等扶持政策,将上级政策与新邵发展紧密对接,千方百计用足用活现有政策,发挥各项政策叠加效应。加大项目包装力度,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谋划一批立足新邵实际、事关发展全局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更多的储备项目拿得出、对得准、挤得进。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积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沟通和协调,力争从政策、项目、资金等各个方面争取上级更多支持,确保今后五年有更多的项目进入上级计划“笼子”。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对于已经进入国家和省计划笼子的每一个项目,都必须十分珍惜,以强烈的责任意识,竭尽全力加大项目实施推进力度,确保每个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受益。
    积极迈开创新步伐,持之以恒深化改革。加快科技创新。逐步提高科技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争取建成3个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广信特种纸业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到2017年,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深化体制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减行政审批事项;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办法,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农技推广体系、集体林权制度和水利管理体制等改革;推进文化、教育、人才体制改革,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把各个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加快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
    (五)促进大和谐,共享发展成果
    顺应全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让全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共建共享幸福新邵。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充分利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政策,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紧扣增加贫困人口收入这一核心,围绕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两个目标,突出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四大重点,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基础扶贫、科教扶贫、生态扶贫和社会扶贫。按照“规划连片、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的思路,以产业发展为主线,以国定、省定整村推进村和县定建设扶贫村以及脱贫攻坚试点区域为重点,实施点片结合,整乡(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中药材、油茶、玫瑰花等生产基地,五年争取上级扶贫资金1.5亿元以上,帮助3万人稳定脱贫。认真做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对已识别的1.3万贫困人口,量身定做增收计划,确保贫困户年均增收30%以上,人年均增收500元以上。
    努力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启动创业贷款贴息工作,积极发展和规范就业中介服务组织,推进基层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推动城乡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进一步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体系,逐步实现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全覆盖;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高效运行。推进廉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安居工程,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到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健全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和优抚对象救助体系,加快县级福利中心和养老体系项目建设。加强五保供养,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和托幼养老服务等行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合法权益。认真贯彻国家老龄工作“十二五”规划,切实做好老龄工作。严格落实移民后扶政策,加大移民后扶力度,增强移民致富能力。
    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深入实施教育强县战略,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教育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全面完成合格学校建设,新建酿溪镇四小,规划建设土桥九年制学校;创新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深化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巩固发展义务教育,提升高中教育质量,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送戏下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惠民文化工程;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加强文化市场监管,鼓励文化艺术创作,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新邵特色的文化品牌。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基本医保覆盖面;完善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加快乡镇医院第二轮标准化建设,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地方病防治和重大疫病防控。积极倡导全民健身。建成大坪体育馆,逐步配套乡镇、社区和村级体育基础设施;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继续保持全省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县,加快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加强统计、物价、税务、工商、质监、药监、保险、海事、邮政、烟草、盐业、气象、人事编制、史志档案、外事侨务、防震减灾、住房公积金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新邵。继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植树造林,完成衡邵高速公路绿色通道、资江风光带以及城边、路边、水边的绿化美化。全面实施封山育林,完善森林管护模式,切实抓好生态公益林更替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和长江防护林工程。积极开展矿区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工程,构建良好的绿色生态体系。综合整治资江、酿溪河、龙山河、石马江等流域的重点地段。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0平方公里、崩岗650座。推广清洁能源,完成户用沼气池6000口,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7处。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加大耕地保护和垦复力度,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灾害防御能力。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大力实施集中连片整治和整乡推进工程。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节能环保评估审查,坚决杜绝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取缔关闭一批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经济效益差的企业,确保完成污染减排任务。
    扎实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听取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和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依照章程开展工作。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建设,提高基层自治水平;大力发展基层民主,全面实行政务、厂务、村务和校务公开,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及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探索建立社会诚信评价体系,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风气。深入推进“六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努力建设法治新邵。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治理行业不正之风,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不断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深入开展“双拥”活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支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提高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工作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着力化解信访积案,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位代表,承载光荣使命,肩负历史重任,新的五年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全力凝聚科学赶超的智慧力量,朝夕勤勉,永不懈怠,努力建设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的政府。一要依法行政。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着力加强政务中心建设,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完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加快12345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严格执行全程代办制、限时办结制、刚性收费制、检查报批制,切实减少“三乱”行为;坚决查处不依法依规、不按程序办事以及强买强卖、强揽工程、阻工闹事等行为,努力营造高效、便捷、安全、诚信的干事创业环境。二要勤政务实。牢固树立民本理念,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诚心实意为民办事,承诺有信、说到做到,多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多做为民谋利的好事。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强化定性定量考核,对重点工作、重要项目、重大民生,要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求突破,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造福于民、取信于民。三要团结协调。坚持把加快新邵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群策群力谋发展,同心同德干事业。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以坚强的党性维护团结,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谋发展,增强政府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使政府工作呈现团结一致、富于进取、乐于奉献、勇于争先的生动局面。四要廉洁从政。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秉公用权,干净干事。加强对政府性资金、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的审计监察,强化土地使用、矿山开发、政府采购、工程建设等领域专项治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减少制度漏洞;严格控制“三公消费”,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确保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须奋蹄。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同心同德,奋发图强,为建设开放、平安、生态、富裕新邵,实现富民强县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新邵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新邵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网站标识码:4305220007
备案号:湘ICP备2020018426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52202000102
0739-3606418
新邵县政府门户网站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