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来源:新邵县
  • 作者:其他
  • 更新时间: 2017-07-17 15:33
来源:新邵县 更新时间: 2017-07-17 15:33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宏观环境 

  第一节发展基础 

  第二节宏观环境 

  第三节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战略构想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第三节发展定位 

  第四节发展战略 

  第五节发展目标 

  第三章主体功能区和空间布局 

  第一节主体功能分区 

  第二节优化区域布局 

  第四章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第一节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第二节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第三节促进“两化”融合发展 

  第四节优化工业园区平台建设 

  第五章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二节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第三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第四节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第五节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第六章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第一节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 

  第二节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 

  第三节大力发展生活服务业 

  第四节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 

  第七章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一节优化城镇布局 

  第二节加快县城融城 

  第三节兴建高铁新城 

  第四节建设特色乡镇 

  第五节强化城市管理 

  第八章完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第一节现代交通体系建设 

  第二节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第三节水利保障体系建设 

  第四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第九章加快民生社会事业发展 

  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二节加快发展科技事业 

  第三节促进创业就业服务 

  第四节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第五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六节推进健康新邵建设 

  第七节发展文化体育档案事业 

  第八节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第十章全面推进精准扶贫 

  第一节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第二节创新扶贫脱贫模式 

  第三节完善精准扶贫机制 

  第十一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第二节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第三节推进低碳循环经济发展 

  第四节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第十二章依法治县和社会治理创新 

  第一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县 

  第二节加强创新社会治理 

  第三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四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三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党的领导 

  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 

  第三节突破资金瓶颈 

  第四节突出人才支撑 

  第五节落实考核监督 


新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 划 纲 要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新邵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和从严治党的关键时期。《新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总体性的规划,是县委县政府和部门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编制和实施各类规划、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指导性文件,是今后五年引领全县人民凝心聚力促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宏观环境

  “十三五”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立足于自身发展基础,应对新挑战,抢抓发展机遇,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综合实力再上台阶。“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59.0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16.6亿元,年均增长11.5%;财政总收入由4亿元增加到10.38 亿元,年均增长2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89.5亿元,年均增长31.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1.86亿元增加到56.6亿元,年均增长14.8%。三次产业比从2010年的27.4:38.6:34调整到24.9:37.1:38.0。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工业总产值从76.1亿元增至210.9亿元,年均增长22.6%;规模工业增加值从19亿元增至49.6亿元,年均增长14.1%;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07家;工业企业实缴税金由2.03亿元提高到3.8亿元。新邵经济开发区扩区调规、雀塘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化厂房竣工20万平方米。湖南广信、科瑞生物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总产值由23.3亿元增加到41.3亿元,年均增长7.7%。基本农田建设有序推进,粮食生产实现“五连增”。休闲农业、城郊农业初具规模,建成优质稻、油茶、玫瑰花、紫玉淮山、猕猴桃、无名葵等各类产业基地35.2万亩,大新成功打造南方最大的玫瑰花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30家,其中省市龙头企业19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06家。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第三产业日趋活跃,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5亿元增至44.3亿元,年均增长14.5%。白水洞、白云岩、岳坪峰森林公园等景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白水洞景区成功跻身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城乡商贸流通网络不断健全;消费市场持续活跃。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十二五”时期,交通条件明显改善,沪昆高铁以及衡邵、娄新、邵坪高速建成通车,安邵高速建设基本完成;G207、S224(原S217)改造全面通车;新烂公路、S244(渔龙公路)公路改造加快推进;建成通畅工程530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2360公里,综合交通格局正在形成。农田水利基础明显加强,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2万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79座,解决23.99 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建设高标准农田13.8万亩,基本完成娄邵盆地土地整理和西洋江治理。能源、通信保障更加有力,完成农村电网改造62个村,邵阳北220千伏等一批重要输变电工程相继投入运行;风力发电、天然气管道建设成效显著;“宽带乡村”、手机4G信号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34.03%,城镇建成区面积达38平方公里。县城建设取得突破,旧城改造、土桥新城建设如火如荼,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3平方公里。塘口大桥、新邵大道、绕城线建成通车;县城客运站、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投入使用;枫树坑水库县城饮水工程全面推进;资江风光带、大坪文体广场建设进展顺利。邵阳高铁新城路网加快建设。城乡规划不断完善,控违拆违强力推进,城镇品位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十二五”时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流转切实加快。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行政审批改革不断深化,政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统筹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村财乡管村用”和国库集中支付全面实施,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大幅提升。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市场主体准入门槛有效降低,社会活力充分迸发。跑项争资成效显著,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县等一系列事关新邵长远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扶持政策得到彰显;累计争取219个重大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计划笼子,争取建设资金63亿元。招商引资卓有成效,累计引进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34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225个,合同引资276亿元,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十二五”时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0517.64元提高到2050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893.78元提高到8149元,年均分别增长11.2%和14.2%。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发放各类惠农补贴资金9.64亿元。共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000人,新增城镇就业24000人。“五类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城乡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实现全面覆盖。社会救助日渐规范,五保户集中供养,城乡低保应保尽保,累计发放各类救灾救助优抚资金7.5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稳步推进,完成棚户区改造3800户,完成公共租赁住房建设1879套;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农村危房改造14295户。精准扶贫全面启动,成功实现稳定脱贫 8.6万人。移民后扶力度加大,累计投入后扶资金2.51亿元,移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二五”时期,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累计完成各类科技计划114项、专利申请525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新建、改建各类校舍13.65万平方米,创建合格学校164所,思源实验学校加快建设,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办学水平明显提升。文体事业更加繁荣,成功举办三届“赛双清”艺术节,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15所,新建村级卫生室156个,正大邵阳骨伤科医院通过三甲医院国家评审,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基本完工;疫病防控有效加强,五年没有大的疫病流行。人口计生工作水平稳步提升,连续五年保持全省先进。国土资源开发规范有序。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闭污染企业24 家,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面推进封山育林,大力开展“四边四年”绿化行动,完成各类造林16.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48%,荣获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称号,筱溪国家湿地公园获国家批准试点建设。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环境面貌持续改善。积极创新矛盾调处机制;大力实施领导包案制度和信访接待日制度;铁腕整治社会治安;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连续五年保持“省级平安县”称号。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专栏1:“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发展指标

“十二五”目标值

“十二五”末实现值

增速(%)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00

116.6

11.5

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00

589.5

31.8

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

40

49.6

14.1

农业增加值(亿元)

20

41.3

7.7

三次产业结构

25:40:35

24.9:37.1:38.0

财政总收入(亿元)

8

10.38

2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50

56.6

14.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6190

20507

11.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4060

8149

14.2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30

33.3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

35

64.98


城镇登记失业率(%)

5

4.5


人口自然增长率(‰)

6.5

6.5以内


学前一年教育率(%)

98

100

2

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

100

100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率(%)

100

99.84


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预算支出比(%)

1.0

0.12


县城人均公共绿化面积(㎡/人)

5.6

7.68


森林覆盖率(%)

56

57.48


万元GDP能耗五年消减(%)

20

20


县城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率(%)

90

90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0

100




  从总体上看,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一是经济总量不大,人均GDP和人均财力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集群度不高,发展方式粗放;三是农村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四是公共服务相对短缺,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就业、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还存在薄弱环节。这些都需在“十三五”期间着力突破。

第二节  宏观环境

  “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宏观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优势和劣势交织。

  ——国际环境。“十三五”时期,全球处于一个后危机改革、整合与发展的阶段。一是世界经济转入低速增长期。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全球贸易整体乏力,外需减弱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不小压力。二是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出现新变化。新兴经济体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创新将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新兴产业将成为“十三五”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三是全球经济格局发生巨大改变。全球贸易格局和秩序正在变革,区域一体化将保持快速推进势头,全球能源结构与供求格局产生深刻变化,全球价值链分工不断深化,国际合作将更为深入。四是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加速推进。多边贸易体制步履艰难,自由贸易、投资规则标准更高,全球经济治理变革为我国参与全球规则制定提供机遇,有利于我国提升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扩大在全球经济、政治等平台的影响力。

  ——国内环境。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期。一是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出口拉动作用减弱,高投资难以为继,消费集中爆发力减弱,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加速弱化,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二是经济增长呈现新的支撑点。继新型工业化之后,新型城镇化成为另一个强大的动力引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新兴经济区和城市群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民间投资规模将持续扩大,民间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显著。三是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凸显。原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弱化,我国将进入向创新驱动过渡的阶段,经济增长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实力、人才素质和人力资源水平。四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将进一步由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由投资驱动型经济转向消费驱动型经济、由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消费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望大幅提升,服务业将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发展模式将更加绿色低碳。五是民生优先更加突出。地区发展差距将全面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六是改革红利将更大程度释放。“十三五”期间将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更多红利通过改革释放。

  ——省市环境。一是湖南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中央对湖南“一带一部”的新定位,为湖南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创造了良好条件。随着国家南北、东西向的两条最长高铁京广、沪昆高铁交汇于长沙,高速通车里程位居全国第五,高铁通车里程位居全国第一,黄花机场吞吐量居中部六省之首,湘江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充分立足自身优势,紧抓国家机遇,着力促进“三量齐升”,大力推进“四化两型”,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完全可能率先在中部地区实现全面小康。二是邵阳经济社会发展潜能巨大。随着区位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内生动力的不断增强,邵阳经济稳中快进,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全市将立足“湖南省域副中心、湘西南经济中心、国家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发展定位,紧抓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产业梯度转移、湘商产业园建设等重大机遇,加快全面小康建设,重点推进东部城市群、西部生态圈建设,推进一大批重大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新邵加快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不可以预见的压力和挑战。

  ——四大机遇。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的新机遇。“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将加大中西部地区扶贫开发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补齐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短板,加上国家更加注重农业现代化,这些对于我县来说,将催生大量投资热点和机会,为加快发展、后发赶超带来重要机遇。二是区域发展战略带来的新机遇。“十三五”时期,国家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脱贫攻坚、中部崛起战略纵深推进,将出台扶持力度更大的一揽子新政策;省里湘西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特别是在邵阳实施湘商产业园、娄邵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政策,都将为我县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政策红利空间。三是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新机遇。随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步入升级换代阶段,东部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我县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劳动力,将成为不少企业的首选之地。四是交通区位条件改善带来的新机遇。沪昆高铁建成通车,新邵正式进入“高铁时代”;境内、周边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沪昆高速紧邻而过,二广、衡邵、娄新、邵坪高速穿境而过并配套建有7个互通、7条连接线,全县15个乡镇基本实现1小时上高铁、半小时上高速,随着冷邵铁路、娄邵城铁、邵金高速规划和建设,我县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发展机遇将越来越多。

  ——四大挑战。一是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十三五”时期,国家把创新发展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更加突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将进一步抬高项目审批、土地供给、信贷投放等门槛。我县产业结构不优,属于典型的工业主导型经济,加之高新企业偏少、创新能力不强,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投资拉动和传统产业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型转向消费驱动型、工业主导型转向服务业主导型、传统产业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宏观背景下,我县如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行创新驱动压力不小。二是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十三五”时期,国家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对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要求更高、刚性约束更强。而我县产业发展主要靠资源型工业企业撑起,经济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愈发尖锐,加强生态建设、实行绿色发展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三是区域竞争面临的挑战。“十二五”期间,我县各项经济指标有了大幅提升,但与全国、全省发达县市区相比,总量依然偏小。“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各种政策、项目和资金的争取将更加激烈,面对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如何加快经济发展,缩小与省内先进县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仍然是“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四是全面脱贫面临的挑战。民生及社会事业历史欠账较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特别是贫困点多面广,全县仍有8.26万贫困人口未脱贫,如何在短短的五年之内全面实现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新邵仍将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凝聚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真抓实干,务实作为,就一定能够攻坚克难,把握新一轮发展改革的主动权,保持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章  战略构想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大力实施“产业强县、生态立县、开放活县、和谐安县”战略,更加突出工业主导、产城融合、共建共享,更加注重主体功能分区、优化区域布局,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全力精准扶贫,全面依法治县,实现赶超跨越,努力把新邵建设成为大湘西产业发展高地、邵阳对外开放新门户、生态宜居水脉智城和城郊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全力打造开放、平安、生态、富裕“四个新邵”新形象。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跨越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激活内生动力,凝聚发展合力,努力实现赶超跨越。把优化经济结构作为赶超跨越的内生动力和主攻方向,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拉伸产业链条,集聚集约发展,着力打造整体规模大、竞争实力强的产业优势品牌。把改革创新作为赶超跨越的持久动力,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市场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努力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进步引领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发展。

  ——坚持统筹发展,推动产城融合。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着力调整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城乡结构,统筹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把三次产业发展与城乡统筹建设并行推进,依托产业发展支撑城乡统筹建设,突出新型城镇化这一经济发展重要引擎,以产兴城、以城育产,全面推进产城融合。

  ——坚持开放发展,提升竞争水平。把开放作为发展的重要支撑,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湖南“一带一部”战略,充分利用新邵在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通过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联接,深度融入省市区域发展布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不断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为新邵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拓展新的空间,建设开放合作新新邵。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标尺和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全面实施生态功能分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切实维护生态安全。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探索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倡导循环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共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共享发展改革成果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追求。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全面推进社会就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改革成果进一步普惠共享。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大湘西产业发展高地。立足新邵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优势,加快第一产业生态特色化发展,第二产业集聚集约化发展,第三产业灵活优化发展。加速建成以金、锑精深加工为代表的矿冶产业,以水能、风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特高压绝缘纸板为代表的特种纸产业等优势产业。到2020年,实现产业价值链条拓展延伸、产业科技含量大幅增加、产业融合发展相互促进、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将新邵建设成为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高地。

  ——邵阳对外开放新门户。进一步发挥新邵迈入高铁时代的便捷交通优势和毗邻邵阳市区的地理区位优势,着力彰显新邵政治生态健康、经济环境优化、地域文化厚重等独特魅力,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促成一批综合实力雄厚的战略合作伙伴来新邵投资兴业。到2020年,将新邵建设成为邵阳乃至湖南宜工、宜商、宜游、宜居的对外开放新门户。

  ——生态宜居水脉智城。以成功纳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为契机,以资江黄金水道为依托,以县城建设为主抓手,以中心建制镇为重要节点,突出生态、亲水、智慧主题,加快新邵与邵阳市区的融城步伐,全面增强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完善城镇综合功能、提升城镇文化内涵,提高城镇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到2020年,把新邵建设成为资江流域的生态宜居水脉智城。

  ——城郊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充分发挥与邵阳市区的近城优势,主打近郊休闲观光和自驾旅游度假品牌,综合开发利用白水洞国家风景名胜区、筱溪国家湿地公园、岳坪峰国家森林公园和资江风光带等重点生态旅游资源,创建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打造美丽乡村。到2020年,将新邵建设成为邵阳东部城镇群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第四节  发展战略

  ——产业强县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以新邵经济开发区(含湘商产业园、雀塘再生资源产业园、塘口精细化工工业园、农业科技产业园四大片区)为载体,以G207经济带、S224(原S217)经济带、S244(渔龙公路)经济带、沿资江生态经济带为轴线,扎实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有力支撑的县域优势产业体系。

  ——生态立县战略。依托生态资源优势,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生态文明县城创建、白水洞国家风景名胜区、筱溪国家湿地公园、岳坪峰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和资江河流域保护为重点,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

  ——开放活县战略。立足于湖南“一带一部”新定位,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邵阳东部城镇群发展区域,进一步深化外联合作,主动承接沿海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最大限度地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和谐安县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继续实施“三集中三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健全完善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政务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平安创建活动,创新人民调解机制,依法处理来信来访,健全完善立体化社会公共安全网络和矛盾调处体系。全力以赴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努力缩小贫富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幸福感明显提升。

第五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新邵县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四个新邵”新形象为战略目标,努力实现人民生活与经济发展共同进步,乡村与城市共同繁荣,生态宜居与发展建设共同推进,努力实现从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县向经济强县迈进。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稳定在10%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7000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0亿元,年均增长12%,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工业优势品牌进一步凸显,工业总产值达到375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3%以上,打造形成有色矿冶和轻工制造两个百亿级产业联盟,形成10个左右10亿级产业,培育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10家、纳税过5000万元的企业10家。

  ——结构调整更加优化。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到2020年,三次产业比调整达到21:29: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超过1.5:1;全县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更加优化。

  ——人民生活稳步提升。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力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0%,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1%,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3800元和13200元,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别;人均住房面积超过53平方米,农民居民安全饮水比率达到100%,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超过85%,实现贫困人口全部精准脱贫。

  ——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力促社会保障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0%,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超过98%,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超过4张,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覆盖率达到98%,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超过56%,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保持每年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实施农村危房全面改造和生态扶贫移民;社会应急体系基本健全,公共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确保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到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2600万美元以上,年均增长5%以上,外贸进出口额达到3600万美元,年均增长20%,实际利用内资达到56亿元人民币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

  ——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GDP能耗降低到0.62吨标准煤,单位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5%;各类污染物排放物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达标率达到100%,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率达到26%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基本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专栏2:“十三五”新邵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发展指标

单位

2015年

2020年目标

属性

一、经济发展

-


-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2015年不变价格)

15180

27000

预期性

2.人均财政收入

1320

2500

预期性

3.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

%

53.7

80

预期性

4.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76.1

85

预期性

5.贫困发生率

%

11.1

4

预期性

6.城镇化率

%

34.03

45

预期性

7.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

%

71

75

预期性

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率

%

37

100

预期性

9.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

%

87

140

预期性

二、人民生活

-


-


10.居民

收入水平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20507

33800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8149

13200

预期性

11.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49.1

53

预期性

12.人均储蓄存款

12800

24000

预期性

13.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

%

12.8

14

预期性

14.农村居民安全饮水比率

%

95

100

约束性

15.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

%

83.5

85

约束性

三、社会发展

-


 -


16.社会保障发展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

98

98

约束性

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

%

53

56

约束性

17.教育发展水平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85

90

约束性

平均受教育年限

10

11

约束性

18.医疗卫生水平

每千人拥有床位数

3.8

4

预期性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8

8

约束性

19.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

1

1.2

约束性

四、民主法治

-


-


20.城乡居民依法自治

城镇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

91.9

94

约束性

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

89.5

92

约束性

21.社会安全指数

%

92

100

约束性

五、生态文明

-


-


22.单位GDP能耗

标煤/万

0.7

0.62

约束性

23.环境质量指数

城镇污水处理率

%

60

95

约束性

空气质量达标率

%

80

100

约束性

地表水质达标率

%

100

100

约束性

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

%

65

80

约束性

24.绿化水平

森林资源蓄积量增长率

%

1.5

3

约束性

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20.8

26

约束性


第三章  主体功能区和空间布局

  实施主体功能区布局,将经济社会发展与优化空间结构融为一体,按照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的总体要求,明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各自发展的主要方向,不断优化“一心两区三极四带”空间布局。

第一节  主体功能分区

  一、城镇发展空间

  主要包括县城、高铁新城、工业集中区以及新田铺、严塘、雀塘、陈家坊等中心镇所在区域范围,重点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新型工业和新城镇。统筹推进县城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拓建,老城区改造提质要注重对自然山水和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延续,新城区拓展建设要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人口集聚的同步发展。到2020年,城镇发展空间集聚全县人口的6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

  二、产城融合空间

  以邵阳市建设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为契机,不断拓展优化产城融合发展空间。以“一园三片区”(石背垅片区、塘口精细化工工业园片区、雀塘再生资源片区)为核心区域,沿二广高速、G207、S224(原S217)发展纵向产业带,依托沪昆高速、沪昆高铁,聚力打造横向产业带,促进产业空间与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引导生产要素、产业布局和发展重心向产城融合区域集聚。到2020年,产城融合区域集聚全县80%以上的经济总量。 

  三、农业生产空间

  依托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定位,根据各乡镇农业生产条件异同,对全县15个乡镇进行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划分为优质粮食主产区、特色经济作物区、休闲农业示范区和中药材主产区,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区域内与主体功能相冲突的建设活动。到2020年,农产品主产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超过50%。

  四、生态保护空间

  新邵县生态保护空间主要包括资江、石马江、西洋江等流域水体湿地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和天龙山、大形山、板竹山、郎概山、龙山等山区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白水洞国家风景名胜区、筱溪国家湿地公园和岳坪峰国家森林公园、枫树坑饮用水源保护区,突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维护生物多样性。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巩固提升森林防火、候鸟保护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水平,全面封山育林。在不损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资源开采、农林产品生产加工等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根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求,到2020年,全县生态保护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超过60%。

第二节  优化区域布局

  一、“一心两区三极四带”区域布局

  巩固发展“十二五”时期空间布局建设成果,以县城为核心,以交通干线为骨架,沿路兴城、以点带线、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继续优化“一心两区三极四带”空间发展布局。“一心”:即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县城酿溪镇;“两区”:即酿(溪)严(塘)雀(塘)新(田铺)经济核心区和高铁新城区;“三极”:即以陈家坊、寸石、龙溪铺三个重点镇为支撑点,打造三个经济增长极;“四带”:即沿G207经济带、沿S224(原S217)经济带、沿S244(渔龙公路)经济带、沿资江生态经济带。

  经济发展中心——县城酿溪镇。结合邵阳市 “双百” 城市发展战略,南连北扩,东延西拓,连市融城,打造邵阳市新城区。老城区突出扩容提质,加快改造升级步伐,打造商贸服务中心;新邵经济开发区突出产业转型,稳步推进“退二进三”工作,着力打造集居住、商贸、休闲、物流等功能齐全的大型城市综合区;土桥新城区突出基础配套,强化二广高速兔子坪L5互通连接线的带动作用,全面拉开新城建设骨架,加大道路两厢土地开发力度,大力发展高速公路互通口经济;石背垅和塘口精细化工工业园片区突出功能划分,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努力打造产业聚集中心;沿资江及酿溪河突出景观升级,打造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中心长廊。

  酿(溪)严(塘)雀(塘)新(田铺)经济核心区。进一步强调酿溪、严塘、雀塘、新田铺四镇整体联动,深度融合,协调发展,重点抓好近郊农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促进四镇经济一体化,建成新邵县域核心经济区,辐射带动全县经济发展。

  高铁新城区。以沪昆高铁邵阳北站为中心,重点发展商贸地产、休闲旅游、商务酒店、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建成面积7.5平方公里以上、人口6.4万人以上的新城镇示范区。

  三个经济增长极。立足现有发展基础、产业优势和地域特色,将陈家坊、龙溪铺、寸石打造为新邵三个经济增长极。陈家坊镇要打响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品牌,继续在小城镇开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龙溪铺镇要围绕建成湘中南石材之乡目标,在石材开采和精深加工上实现新突破,寸石镇要依托湖南省地理位置中心这一地缘特色,在高速互通经济和农产品加工上实现新突破。

  四条经济发展带。沿G207经济带,包括严塘、寸石、坪上,辐射潭溪,重点发展新材料、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沿S224(原S217)经济带,包括新田铺、小塘、巨口铺、迎光、龙溪铺,辐射大新,重点发展有色金属、石材、槽楔、化工等产业;沿S244 (渔龙公路)经济带,包括雀塘、陈家坊、潭府、太芝庙,重点发展再生资源、箱包、林竹加工、生态休闲农业、采矿等产业;沿资江生态经济带,重点发展苗木花卉、休闲旅游等产业。

  二、“四大核心板块”建设

  在“一心两区三极四带”空间布局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县城板块、雀塘板块、高铁新城板块和白水洞—资江小三峡板块“四大”核心板块,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产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整体布局。县城板块以工业集中区为支撑,雀塘板块以再生资源产业园为支撑,高铁新城板块以高铁经济区发展为支撑,白水洞—资江小三峡板块以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为支撑。


第四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骨干企业为依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着力构建新型工业发展体系,提高工业整体发展水平。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375亿元,年均增长13%,实现工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1%。

第一节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立足本地资源和发展基础,运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工艺,加快改造升级步伐,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建设来拓展市场、形成竞争优势。

  矿冶产业。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在坚守生态底线基础上,积极推动产业整合,延伸并拉长产业链,促进黄金、锑、铅锌、钨矿等有色金属开发和深加工。重点支持新龙矿业、辰州锑业、云翔矿业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到2020年,矿冶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造纸产业。充分利用新邵特种纸行业的品牌、技术和资源优势,以新邵特种纸产业园为载体,吸引全国更多的特种纸企业投资新邵,主要发展特高压绝缘纸板等特种纸产业。重点支持湖南广信等重点企业的改造升级。到2020年,特种纸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化工产业。严格行业准入,高标准建设新邵塘口精细化工工业园,争取引进30家企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技术水平、资源优势,重点支持邵阳三化、东宝化工等骨干企业增产扩能。到2020年,全县化工产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

  机械制造产业。加大现有制造企业升级改造步伐,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巩固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泵类产品、钻头产品、黄金机械、印刷机械等主导产品。重点支持三良泵业、金汉机械、奇力工具、新邵印机进一步发展壮大。到2020年,机械制造产业达到20亿元。

第二节  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积极对接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依托新邵湘商产业园、雀塘再生资源产业园等产业平台,加快发展一批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前景广、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尽快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新材料产业: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需要,大力发展超特高压绝缘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高性能耐火材料、新型环保建材等主导产品。重点支持湖南广信、仁海科技、 广州钻碳、诚通环保等公司项目建设。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

  新能源产业:巩固提升水能产业优势,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扩大新能源产业规模。确保筱溪电站、晒谷滩电站等水电骨干企业生产运行;加快实施龙山风电、巨口铺风电、大新雷公岭风电、永兴动力电动车建设;以发展农村沼气能源为重点,引导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形成多元绿色能源开发体系。到2020年,新能源产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围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环境治理,强化政策引导,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抓住市再生资源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雀塘再生资源产业园建设,重点支持桑德环境再生资源产业园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力争十三五期间雀塘再生资源产业园入园企业88家。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研发优势,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中药材种植及精深加工等领域。大力支持科瑞生物增产扩能,扶持龙溪铺、坪上、太芝庙、大新、潭府等山区乡镇发展中药材种植及精深加工,建设一批中药材种植及加工基地。到2020年,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

第三节  促进“两化”融合发展

  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落实湖南省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引导制造业向分工精细、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促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深化产业融合发展。贯彻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理念,加强矿冶、造纸、机械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与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对接合作、协同发展,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新邵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以矿冶、造纸、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等新邵优势产业为重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加快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试点示范,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全流程生产协同和综合集成,鼓励企业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打造现代智能化工厂。

 第四节  优化工业园区平台建设

  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以湘商产业园建设为契机,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工业园区,切实提高园区的吸纳力和承载力,使其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平台。

  壮大园区工业规模。以市场为导向,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和经营管理模式,优化要素配置,通过加快新邵湘商产业园建设,推进石背垅片区、塘口精细化工工业园片区、雀塘再生资源片区产业分类集聚发展,努力实现单一工业园区向综合产业园区转变、注重区域政策差别向注重产业政策差别转变、行政化管理向企业化管理转变,形成“一园三片区”的发展格局。到2020年,全县工业园区规划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入园规模以上企业10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50亿元,年均增长12%。

  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快新邵经济开发区扩区调规步伐,尽快争取将塘口片区纳入开发区规划控制范围。全力推进新邵湘商产业园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做好湘商产业园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石背垅工业园“五纵四横”路网、塘口精细化工工业园“四纵四横”路网以及雀塘再生资源产业园路网建设,完善园区排水、供水、电网、通讯、绿化、亮化等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同时支持有产业基础、资源条件的乡镇特色产业园发展壮大。

  创新园区运行机制。创新开发区建设体制,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引进地产开发商,实现园区土地成片开发、标准厂房成片建设、工业项目批量承接;实行“飞地”模式,鼓励乡镇招商企业进入园区。完善开发区管理和运行机制,进一步精简办事程序,切实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进入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为项目入驻、建设、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


专栏3新邵县“十三五”新型工业化行动计划

 “一园三片区”:“一园”即新邵湘商产业园,三片区即石背垅片区塘口精细化工工业园片区雀塘再生资源产业园片区。

石背垅片区主要布局一类、二工业企业,重点支持湘中汇商硅谷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引进落户一批中小型科技企业。到2020年,石背垅片区新建3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入驻规模企业30家。

塘口精细化工工业园片区主要布局二、三类工业企业,重点支持特种纸产业园、化工产业园、精锑冶炼产业园等专业园建设。到2020年,塘口工业园片区新建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入驻规模企业10家。

雀塘再生资源产业园片区主要布局再生资源工业企业,重点支持桑德环境再生资源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引进落户一批再生资源回收、深加工企业。到2020年,雀塘再生资源产业园新建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入驻规模企业10家。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重点完成辰州锑业提质扩能、邵阳三化技术改造、科瑞生物扩建、曹家坝多金属矿精深加工、印机厂新生产线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项目:重点发展特种造纸、碳基复合材料、水能、风能、再生资源、生物制药等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


 第五章  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出特色、规模、品牌和效益,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到202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55亿元。

第一节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立足毗邻邵阳市区的区位优势,准确把握城市居民绿色生态消费快速增长的新特征、新趋势,逐步建立起以服务邵阳市区、新邵县城居民消费为主、生态绿色特征突出的新农业体系。

  稳定发展基础农业。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产水平,大力推广优质杂交水稻种植,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和规模化程度,巩固“全省产粮大县”的地位,粮食年播种面积稳定在90万亩以上,年总产量稳定在32万吨以上。

  做大做强城郊农业。立足服务邵阳市区、新邵县城城市居民粮食、蔬菜、瓜果等消费需求,坚持培育发展优质产品,积极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快形成优质稻米、精品蔬菜水果种植、精品畜牧水产养殖等产业基地,努力将新邵打造成邵阳市区的“菜篮子”、“米袋子”、“肉铺子”。

  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和山水资源优势,按照“休闲、观光、餐饮、住宿、娱乐、体验”一体化发展的新理念,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游农家景、购农家物、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重点支持酿溪、严塘、雀塘、小塘等近城乡镇发展休闲农家乐,支持大新、潭府、巨口铺、太芝庙等景区乡镇发展田园观光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富硒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防治,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发展循环农业。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使用,积极创立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重点抓好富硒农产品基地、城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无公害淡水鱼产业化基地。加强富硒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宣传推广,利用先进的富硒农产品种植和养殖技术,开展富硒水稻、玉米、花生、蔬菜、水果、茶叶和水产、畜牧等种养产业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开发系列生态、安全、健康富硒农产品。“十三五”时期,在全县建成20个“连片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扶持10家主要从事富硒农产品开发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湖南富硒农业县”。

第二节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依托新邵农业资源禀赋优势,推动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业品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按照“种植业抓板块、畜牧业抓小区、水产业抓片带”的模式,鼓励集中连片流转土地,引导耕地、山林、水面等农业资源向种养能手、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集中,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粮食主产区、特色作物区、休闲农业示范区、中药材主产区等四大农业区,重点建设粮食、油茶、蔬菜、水果、中药材、玫瑰花、林竹、畜牧水产等八大特色农业基地。


专栏4新邵县“十三五”八大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优质稻生产基地:小塘、新田铺、坪上、陈家坊、巨口铺、雀塘、严塘等乡镇20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

油茶生产基地:龙溪铺、雀塘、小塘、新田铺、巨口铺、陈家坊、严塘等乡镇的10万亩油茶生产基地。

蔬菜生产基地:酿溪、严塘、新田铺、迎光、寸石、雀塘等乡镇3万亩蔬菜生产基地。

水果生产基地:覆盖15个乡镇的5万亩柑桔等水果原料生产基地。

中药材生产基地:龙溪铺、潭府、太芝庙、潭溪、大新、坪上、寸石等乡镇10万亩中药材基地。

玫瑰花和油用牡丹生产基地:大新、潭府、坪上乡镇的4万亩玫瑰花、油用牡丹基地。

林竹原料基地:潭溪、太芝庙、潭府、大新、龙溪铺等乡镇10万亩林竹原料基地

畜牧水产养殖基地:以G207线、S224(原S217)线和S244(渔龙公路为主轴的25-30个标准化养殖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坚持把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摆在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出台优惠扶持政策,支持现有农业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引进外地客商落户新邵发展农业,重点支持县内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精深加工和贸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到2020年,全县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达到30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5家。

  积极培育农业品牌。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引导、支持和帮助农产品经营户运用商标、广告营销战略开拓市场,增创效益,形成在全省、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业品牌,提升农业品牌价值。重点支持生猪、油茶、麻鸭、水酒、玫瑰花、金银花、猕猴桃、无名葵、佛手等优势农产品创名牌产品。到2020年,争创10个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全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识等认证的产品比例达到85%以上。

  支持“互联网+农业”发展。以农产品产地市场、批发市场、商贸物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形成新农业创业就业平台。推进重点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动植物监测检验、市场价格监测等涉农信息系统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民增收。

第三节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鼓励引导土地经营权依法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新邵县纳入“全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整县推进县”为契机,尽快完成全县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建立县、乡、村土地流转三级服务平台和管理网络。推动家庭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转变,统一经营向组织化、社会化转变。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涉农产业发展规律,培育发展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化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推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高层次联合和纵向一体化发展,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合作农场。支持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向农民合作社方向发展。推动农民职业化,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抓住国家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全面小康建设的大好机遇,认真谋划、积极申报一批农业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政策支持范围。创新整合涉农资金,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发挥农业投入的规模和精准效应。鼓励和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地方农商银行(农村信用社)、地方邮政储蓄银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第四节  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加快改造供销合作社,完善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功能。加强乡镇农技服务站建设,基本建成农技服务综合体系,实现乡村经营服务网点基本覆盖。加快推进乡镇惠民综合服务中心和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农产品流通及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提升农产品物流的效率,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地市场、批发市场、集散地建设和改造,加快培育农村经济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农村流通中介组织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逐步建立各级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强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全覆盖。加强农产品诚信建设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建成一批农业标准化、诚信建设和安全监管示范乡镇和示范村。

  强化农村科技、气象和培训等服务功能。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示范和推广力度。加快农村综合气象观测网和农业气象设施建设,加强气象防灾减灾预警系统建设,有效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认真落实农民购置农机具补贴政策,调动农民购置农机的积极性,大幅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到2020年,全县农机拥有量达到5万台套。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全面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力争年培训达到3万人次。

第五节  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建设美丽新农村。科学编制乡村规划,优化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布局,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路、水、电、互联网等方面实现改造升级,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设农村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

  建设生态新农村。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绿化,鼓励引导农户在村边、路边、水边、宅边植树造林、养花种草,营造“绿色庭院”和“绿色家居”。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新建大中型沼气池工程3处,联户沼气工程100处,创建沼液沼肥综合利用示范点5处。

  建设和谐新农村。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建立和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的农村组织体系,全面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大力推进平安创建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创新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保持农村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第六章  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适应经济转型与消费升级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区位、交通优势,以旅游为龙头,带动商贸餐饮、房地产、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20年,力争全县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

第一节  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

  以邵阳整体打造中国著名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为契机,突出旅游业对富民强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促进作用,将旅游业培育成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到2020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6亿元。

  加快核心景区建设。做好白云岩、白水峡谷、资江风光带、龙山等重点景区的规划。围绕白水洞国家风景名胜区、岳坪峰国家森林公园、筱溪国家湿地公园三块“国字号”牌子,加快推进景区公路、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厕所、游步道、停车坪、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建设及餐饮、宾馆、旅行社、旅游购物和娱乐设施、通信设施等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白水洞景区入口两平方公里地块的建设。启动景区环境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提升景区硬件水平。到2020年,建成1个4A景区,3个3A景区。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利用近城近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休闲旅游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掘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培育观光农园、农业公园、农耕教育基地,开展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活动,创建一批省级旅游名镇(村),提升镇村旅游名气,打造一批星级“农家乐”。加快发展景观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将农业产业、现代化成果转化为特色旅游商品,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充分利用玫瑰花节、赛双清艺术节等节会对旅游的营销、宣传作用,促进旅游升温。

  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推进旅游与农业、工业、林业、商贸、科技、环保、教育等产业的融合,积极开发医疗养生游、老年旅游、体育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努力研发旅游商务、自驾车旅游、旅游营地等新兴旅游业态;积极发展漂流、攀岩、科考、游艇、拓展训练等特种旅游。


专栏5:新邵县“十三五”生态休闲旅游业发展行动计划

打通旅游大通道:加快白水洞旅游专线公路、大新河东公路、太龙公路建设、沪昆高铁邵阳北站至筱溪电站公路建设、罗湖山水库至大禾游步道建设。

    打造9条核心景区精品线路:白水洞休闲度假精品旅游线:①邵阳市—江北—新邵大坪—白水洞;②沪昆高铁邵阳北站—曾家嘴服务区—白水洞景区—白水峡谷景区—大东玫瑰花小镇—资江风光带—小庙头—曾家嘴服务区;③沪昆高铁邵阳北站—酿溪镇—曾家嘴服务区—白水洞景区—白水峡谷景区—大东玫瑰小镇—资江风光带—赛双清公园—玫瑰风情街—酿溪镇;④沪昆高铁邵阳北站-大同福地-清水长寿村-曾家嘴服务区-酿溪镇;白云岩人文精品旅游线:⑤邵阳市—白云岩—文仙观—田心温泉—大名禅院—筱溪国家湿地公园;岳坪峰森林游憩精品旅游线:⑥邵阳市—潭府乡玫瑰园—雅居坑—岳坪峰国家森林公园;⑦邵阳市—潭府乡玫瑰园—枫树坑水库—捞底石景区;百花资江精品旅游线:⑧邵阳市—江北—新邵县城—资江风光带;⑨沪昆高铁邵阳北站—筱溪电站—白水峡谷景区—资江风光带。

打造2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①生态潭府一日游:邵阳市—江北—新邵雀塘镇—陈家坊镇—潭府乡(采摘、赏花、农家乐;②玫瑰大新一日游:邵阳市—江北—新邵新田铺—大新乡大东村—白水峡谷。

推进景区提质升级:启动白水洞4A级景区创建工程;启动白云岩、龙山、资江风光带景区3A级创建工程。


第二节  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

  围绕产业化和市场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现代服务业向智能化转型。

  现代物流业。以铁路、高速公路和高铁为依托,以酿溪、严塘、雀塘、寸石、坪上等乡镇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仓储、配送加工、多式联运、商品批发和信息服务“五位一体”的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节点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推动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努力打造成邵阳东部城镇群重要的物流中心。加快雀塘物流中心、坪上物流园、新邵鲜果冷链物流中心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和物流体系建设。加强供销社体系建设,促进农村代收、代付和代运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物流体系,建设完善以生产资料及生活资料废弃物回收为主,具有生产资源展示、交易和物流服务功能的雀塘再生资源工业园。规范和优化加油站(点)布局,确保成品油有序供应。


专栏6:新邵县“十三五”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湘中亚-国际物流园:80万㎡现代物流仓库及配套设施。

新邵心连心冷链物流基地:占地40亩,总建筑面积17600平方米,储存能力为10000吨。

雀塘再生资源加工物流园:依托雀塘再生资源产业园,在园区内规划建设完善以生产资料及生活资料废弃物回收为主的物流园。

塘口物流园:依托塘口工业园片区,建设占地300亩的标准化物流园。

坪上物流园:依托长韶娄怀高速和沪昆高铁坪上站,规划建设坪上物流产业园。


  金融保险业。积极推进金融保险业发展,加快金融传统业务项目改造和金融产品创新,形成银行、保险、金融担保各业并举、各类金融机构并存,高效开放、服务优质、运行协调的现代金融保险业体系。

  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加快产业园区科技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物联网建设,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支持网络信息技术开发和运用,积极发展智能家居、数字及网络电视、数据处理、数字内容制作等新型信息服务业。

第三节  大力发展生活服务业

  以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性服务需要为主线,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和效益,增加服务有效供给,扩大服务消费需求,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商贸餐饮业。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以社区(村)为终端的县域商贸流通体系。以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为依托,完善城市商业布局规划,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连锁企业进驻新邵,着力打造购物中心、特色商业步行街等商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电视直销店、网上代购店、折扣店等多种商贸服务业态发展。加快改造、新建乡镇农贸市场,完成33个农贸市场改造升级。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在乡镇打造一批商贸中心、日用品及农资配送中心、日用品直营店,加快社区连锁生鲜超市(直营店、便利店)建设,基本实现“一社区一(生鲜)便利店”。新建一批星级宾馆、连锁酒店、特色饮食街区,鼓励发展家庭旅馆、生态农庄、茶楼酒吧。到2020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亿元以上。

  房地产业。充分利用县城独特的山水资源,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建立以高档住宅、普通商品房、保障性住房相互协调发展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重点支持锦绣华城、世纪豪庭、滨江时代城、锦宏时代城、湾田广场、L5连接线沿线整体开发等房地产项目开发。到202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53平方米以上,形成“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调控稳妥有效”的房地产发展格局。

  养老健康产业。适应当前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大财政对养老健康产业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开发养老服务项目,全面推进老年生活照料、老年产品用品、老年健康服务、老年体育健身、老年文化娱乐等养老服务业发展,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县老年公寓、县老年康复中心和15所乡镇农村敬老院改扩建项目建设,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老年人文化活动服务站建设,支持白云岩等景区养老项目建设。

  居民服务业。积极发展家政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健康医疗服务等居民服务业,完善文化、养老、托幼、医疗、健身、清洁、维修、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居民服务项目,推动居民服务业向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的经营模式发展。

第四节  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

  加快推进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和创新,推动互联网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领域的信息化应用。

  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建设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平台,推动产业园区信息化改造,建设新邵电商产业园和农产品电商平台,加快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推动传统服务业电商化。推动生产企业、商贸流通、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生活服务、现代农业等传统服务业电商化,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新业态。以邮政快递代办点、“万村千乡”农家店为依托,推进电子商务进村入户。到2020年,电子商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第七章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定不移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  优化城镇布局

  形成新型城镇体系。根据乡镇基础和特色,构建以县城为中心、高铁新城为次中心、中心镇为重点、乡镇集镇为基础的城乡空间格局,形成“县城-高铁新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村庄”层次分明、组合有序的城乡发展体系。

  强化县城和高铁新城建设。加快县城酿溪镇向邵阳市区融城,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信息网络应用等一体化发展,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提升市民文明程度和城市文化内涵,把县城建设成邵阳市东部城市群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向北辐射的战略支点。按照邵阳市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抓住坪上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的有利时机,加快沪昆高铁邵阳北站新城开发建设步伐。

  突出中心镇节点功能。重点打造新田铺、严塘、雀塘、陈家坊、寸石等中心镇,根据各中心镇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把中心镇建设成为连接城乡、辐射周边的重要节点。完善乡镇集镇道路、饮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建设农村商贸综合体。

第二节  加快县城融城

  按照“突出特色,扩容提质,打造邵阳新城区”的城市发展战略,并行推进新城拓建和旧城改造,加快县城酿溪镇发展步伐,成为邵阳东部城市群的重要增长极。

  推进规划融城。在严格执行县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县城融城规划,及时补充绿化景观、停车设施、电力电信管线等专项规划,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加快拓城融城,加强与邵阳市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对接,实现与邵阳市区同城化发展。

  加快基础设施融城。加速建设与邵阳市中心城区融城的交通框架,形成纵横成网、内围贯通、外围成环的城区路网体系。以新邵大道为主干线,将县城往长滩、塘口方向拓展,加快建设锦宏时代新城,拉开县城框架。旧城改造重点推进文广新片区、印机厂片区、小河街片区改造和大坪“退二进三”工程,完成资江防洪、风光带及市政设施建设,完成大新街、文化路等道路改造工程,有序推进小街小巷提质改造。建设资江三桥(沙湾大桥)和资江四桥(九头岩大桥),建设客运西站,建好公交站场,科学建立公交运营体系,方便群众出行。加快推进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完成县城低洼地区排水改造,建好第二污水处理厂,实施酿溪河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共用管沟、综合管廊等地下管线建设,对供水、排水、供气、电力、信息网络等管线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配套建设县城农贸市场、环卫设施。

  推动产城融合。按照建设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的要求,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推进新邵县产城融合发展,构筑宜业宜居的发展格局。对接宝庆工业集中区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冶金、医疗、化工、机械、造纸、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培育电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休闲等第三产业,发展成为邵阳东部城市群的现代产业集群区,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和吸纳就业能力。

  实施“三城同创”。坚持“政府组织、举县共建、全民共创”的方针,通过进一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民开展市民素质教育和城区绿化工作,将我县创建成基础设施完备配套、市容景观整洁有序、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的“文明、卫生、园林”县城。


专栏7:新邵县“十三五”中心城区建设重点项目工程

新城拓展工程:建设锦宏时代新城。

旧城改造工程:改造文广新、印机厂、小河街片区,推进大坪“退二进三”,有序推进小街小巷提质改造。

市政建设工程:建设资江三桥(沙湾大桥)、资江四桥(九头岩大桥)、客运西站、公交站场;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化验检测大楼;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公厕;推行地下管廊建设。

县城农贸市场建设工程:新建大坪、栗山、土桥农贸市场,改造金三角、长滩农贸市场。


第三节  兴建高铁新城

  依托邵阳高铁北站加快高铁新城建设,打造成集商贸物流、生态宜居、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城镇,到2020年,高铁新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6.4万人。

  高起点布局新城发展。根据沪昆高铁邵阳北站独特的区域条件和交通优势,按照“交通枢纽、商务贸易、高新产业、生态居住”的要求,合理确定建设时序,注重建设品质,着力将高铁新城打造成我县城镇建设的新名片、转型发展的新亮点,成为邵阳市光彩夺目的北大门和东部城市群连接长株潭区域的桥头堡。统筹考虑区域地理位置、历史人文及特定的资源禀赋,细化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区域功能,实现区域协调、产业政策、交通组织、空间利用及城市整体设计完美统一。

  加强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供水、供电、网络等配套设施,综合考虑医院、学校、公园、绿地的合理设置,确保科学便民。加快建设站前路、坪上大道、筱溪路、百宁路、大同路等骨干路网,基本形成新城框架。配套建设公路客运站、旅游集散中心和邵阳北站至中心城区外环快速路,推动各类交通方式无缝对接。

  培育发展新城主导产业。全力培育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商贸地产、休闲旅游、商务酒店、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将高铁新城建设成为以邵阳市为主、辐射冷水江市和涟源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新平台。

第四节  建设特色乡镇

  加快乡镇特色化发展。坚持扬长避短、差别化发展,强化乡镇规划设计,以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城镇建设为重点,引导乡镇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培育一批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中心镇。

  城乡公共物品供给一体化。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小城镇的综合服务能力。重点建好市政管网、汽车客运站、垃圾处理场、中心农贸市场、中心片区集市和集中供水工程等项目,将雀塘、严塘、新田铺纳入县城供水范围,初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努力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

  促进乡镇经济发展。重点建制镇根据资源条件和区位特征确定各自的职能定位,因地制宜进行产业布局,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切实增强其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重点小城镇的聚集辐射功能,形成服务和带动周边若干乡镇发展的片区中心。


专栏8:新邵县“十三五”乡镇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酿溪镇县城,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重点发展矿产品加工、造纸、化工、机械制造、电子科技现代服务业

坪上镇高铁新城范围,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老、楼宇经济、餐饮新兴服务业和油用牡丹基地建设

陈家坊镇东部重要经济增长极,重点发展优质稻、富硒养殖、油茶等产业

寸石镇重点发展非煤矿产开发、药材生产、精品水果生产、畜牧业。

新田铺重点发展粮油加工、粮油批发市场和现代物流等产业。

龙溪铺重点发展石材加工业、林产品、中药材、油茶、水酒和采矿业。

雀塘重点发展再生资源加工、现代物流、油茶等产业

严塘镇重点发展休闲农业、精品水果、有机蔬菜、油茶、生态旅游和健康养老产业

巨口铺镇重点发展槽楔工业、采矿业、农副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潭溪镇重点发展药材种植业和采矿业。

小塘镇重点发展优质稻、油茶、水果、麻鸭精深加工业和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业。

迎光乡重点发展绿色蔬菜、杨梅种植与加工,以及生态牛羊养殖与加工、湿地蛙业养殖等产业

潭府乡重点发展玫瑰花、猕猴桃、紫玉淮山、无名葵种植与加工,以及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等。

太芝庙乡重点发展金银花、楠竹、药材种植与加工,以及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大新乡重点发展玫瑰花种植与加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


第五节  强化城市管理

  加强城市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逐步形成运作市场化、管理网络化、作业精细化、考核标准化的城市管理体系。

  加强城市开发管理。加快推进市政工程建设、经营和管理市场化改革,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经营、管理市政设施,逐步建立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规范城镇土地一级市场开发,对城区道路、桥梁、广场、绿地、公交线路等有形或无形资产的冠名权和使用权进行招标拍卖,对城区道路两侧的广告设置、发布、使用权按照一定年限和规划要求进行公开招标。严格规划控制,推动拆迁安置方式转变,由宅基地安置、沿城市道路安置转变为集中安置区安置、公寓房安置,逐步向货币安置转变。

  强化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加大拆违力度,对违反城市规划和影响市容市貌的违法建筑坚决拆除,为规划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私房建设管理,鼓励居民按自愿原则实行老旧院落整体改造。尝试将渣土运输、绿化改造、弱电管网等业务推向市场,试行服务外包,为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积累经验。继续推进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机制,整治马路市场、卫生死角、占道经营等现象,确保市容整洁,秩序良好。

  健全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村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落户限制,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健全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接受教育、参加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益,推进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关系在城乡、地区间顺畅转移接续。增加对进城农民工的保障性住房供给,改善群众住房条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权益。

  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推进智慧城市与管理系统建设,全面启动智慧管网工程,促进城市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建立集社会管理、经济运行、文化生活、环境卫生、应急处置、治安防控于一体的现代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大力提升现代城市文明程度。

   


第八章  完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坚持“适度超前、布局科学、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加快实施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十三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00亿元,交通区位进一步得到提升,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信息化基础设施迈上新台阶。

第一节  现代交通体系建设

  按照“功能完善、内外畅通、快捷便利”的交通路网要求,加快推进铁路、公路、内河航运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骨架、国省干道为主干线、农村公路为支线的现代交通体系,将新邵打造成为湖南省重要交通枢纽。

  铁路建设。争取邵冷快速铁路、邵阳东部城市群轻轨纳入省“十三五”交通规划项目库。加快建设火车站场周边配套设施,开发站场新城,提升高铁辐射效益。

  公路建设。争取邵金高速公路纳入省“十三五”交通规划项目库。全面实施省道改造提质工程,加快塘口-白水洞旅游专线公路建设,完成干线公路改造110.5公里。加快推进国防公路和县乡道改造,完成国防公路改造76公里。实施农村通畅工程,行政村通畅率达到100%。

  客运站场、桥梁建设。建设1个二级客运站(客运西站)、3个三级农村客运站、5个五级农村客运站、455个农村招呼站。启动资江三桥(沙湾大桥)和资江四桥(九头岩大桥)建设,完成县、乡道中所有危桥的改造,实施“渡改桥”、“农村公路新建桥梁”项目工程,

  水运码头建设。推进资江新邵段高等级航道建设,实施市区至新邵筱溪段110公里Ⅺ级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晒谷滩电站、筱溪电站100吨级升船机,完善资江港口码头泊位等基础设施建设。


专栏9:新邵县“十三五”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工程

一、铁路项目

争取邵阳至冷水江城市快速铁路、邵阳市东部城市群城市轻轨项目建设。

二、公路项目

高速公路:邵阳至隆回金石桥高速公路项目建设

干线公路:推进新邵县塘口-白水洞旅游专线公路;G207新邵回龙阁至雷家坳;S238新邵县石背垅-小庙段、严塘-大新段;S244新邵县雀塘-太芝庙段;S334新邵县张家冲-罗桥段;S231新邵县雀塘镇政府-雀塘端谷段。

国防公路:推进X030潭溪镇玄塘村-陈家坊镇踏水桥段;Y005坪上镇坪新村-坪上镇清水塘村段;Y083严塘镇塘里村-坪上镇清水村段;S334+X034坪上镇坪新村-坪上镇筱溪村段;S338严塘镇绿杨村-严塘镇小庙头村段。

三、水运项目

内河航道:实施市区至新邵筱溪段110公里Ⅺ级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晒谷滩电站、筱溪电站100吨级升船机。

港口建设:推进资江港口码头泊位、港区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集疏运能力。


第二节  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按照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要求,有效提高能源自给率,构筑多品种、多渠道的能源保障体系。

  提升电力保障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电网建设,全面提高电网通达水平、输送能力、电能储备与供电可靠性,提高电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城乡安全高效用电。加快城乡高压电网建设,新建110kV变电工程3座、扩建1座;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完成185个村农网升级,确保农村居民户通电率达100%,网改率达100%,切实提升电力保障水平。

  推进“气化新邵”建设。完善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县城老城区天然气管网建设,提高天然气管网覆盖率;加快雀塘天然气直供管网建设和坪上高铁新城天然气管网建设。统筹加油站和加气站建设,逐步实现加气、加油同步共享。深入推动煤改气、油改气工程。

  大力发展新能源。科学开发利用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进一步优化城乡能源结构。全面推广农村沼气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提高城镇污水净化沼气池建设率。


专栏10:新邵县“十三五”能源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工程

电力:新建高铁新城110千伏变电站,完善新邵县北部110千伏网络架构和35千伏网络架构;新建严塘110千伏变电站,覆盖10千伏酿镇II线、酿严线、武花线等3条线路最大供电半径;新建迎光、雀塘35千伏变电站,覆盖10千伏龙下线、巨迎线、陈雀II线等3条线路最大供电半径;新建县城10千伏网络,提高10千伏线路互联率,增加线路分段,加强变电站间负荷转供能力,提高县城供电可靠性。

天然气:建设雀塘天然气直供管网项目;建设坪上高铁新城天然气项目;建设县城老城区天然气管网项目。

新能源:建设新田铺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5万千瓦;建设巨口铺、大新雷公岭风力发电,装机容量10万千瓦;大力发展农村沼气。


第三节  水利保障体系建设

  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农业灌溉生产能力、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资源配置能力,初步建成现代化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

  实施防灾保安工程。重点实施资江县城沿岸防洪堤工程,保障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安全。以西洋江、石马江、涟水和孙水等大流域江河为重点,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快对中型枫树坑水库、石马江流域等8座水闸病险进行除险加固改造。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治涝工程。

  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围绕推进国家高标准示范农田建设,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兴建一批蓄水工程和引调水工程,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灌溉供水能力、灌溉率、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效益。加强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完善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机制,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覆盖率。“十三五”时期,新建改造灌溉渠道5000公里,混凝土防渗止漏2500公里,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

  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加强优质水源地保护,努力解决城乡居民饮水问题,加快实施县城-枫树坑水库饮水工程,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专栏11:新邵县“十三五”水利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工程

防洪堤建设:县城资江两岸防洪堤工程。

中小河流治理:西洋江、石马江孙水、涟水等4条河流治理工程。

水库水闸除险加固中型枫树坑水库加固1座,石马江流域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8座。

灌区渠系续建下源尧虞塘颜岭枫树坑石马江流域六都寨水库新邵北分干等灌区渠系续建工程82处小型水库灌区的渠系续建配套工程

供水工程:县城-枫树坑水库饮水工程1处;农村安全饮水体质改造工程38处,其中新建集中供水工程30处,改造集中供水工程8处。

水土保持工程:治理小流域5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07平方公里;治理坡耕地5处,建设高标准梯田13.5平方公里;治理崩岗237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25平方公里。


第四节  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着力构建信息化建设和推进保障体系,持续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持续提升骨干传输网络容量。优化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大幅增加网间互联带宽,全面提升互联网流量承载和转接能力。继续推进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广播村村响工程。

  推进“宽带乡村”建设。统筹城乡区域信息网,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加快宽带网络从乡镇向行政村、自然村延伸,推进农村宽带进乡入村。以我县纳入“宽带乡村”示范工程建设县为契机,加快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到2020年,全县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5%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达到80%以上。

  推动“互联网+”平台建设。积极打造电子政务平台,完善网上行政审批功能,基本形成政府业务协同办理和网上服务格局。加快推进互联网+商务工程,发挥互联网对工业、农业、制造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创新促进作用,实现重点领域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第九章  加快民生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让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全县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实施“教育强县”战略,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来抓,保障适龄儿童均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加快县城公办幼儿园建设,创办1所以上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各镇乡逐步建成公办中心幼儿园。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合理布局和标准化、现代化建设,逐步解决城区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建立城区学校扶助薄弱学校机制。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推行零辍学率工程。到2020年,全县小学生辍学率为零,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

  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化整合高中教学资源,稳步推进职中办学规模,力争将新邵职中创建成国家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发展具有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引进大型教育集团,创办民办高中名校。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

  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师交流。办好特殊教育,支持和规范各类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继续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完善教育督导,加强社会督导。

第二节  加快发展科技事业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将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社会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加强科普阵地建设,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完善自主创新机制,逐步构建科技创新管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中介服务、科技信息与科技普及六大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以产业园区为重点,搭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培训、公共信息共享和创新创业四个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鼓励科研人员主动服务企业,促使创新成果转化。大力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社。完善农技推广网络,壮大农技推广队伍,建立农村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站点,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力争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80%、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农业科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55%。

  重视科技人才培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启用,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队伍。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年专利申请量递增20%,专利实施率达到45%。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普阵地建设,在县城建设一个较大规模的科技馆,每个乡镇拥有一个科普活动中心,每个村、社区都建设有高标准的科普橱窗。大力开展科普素质教育,加大科普经费投入,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第三节  促进创业就业服务

  坚持就业创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就业创业洼地。

  促进就业创业。大力支持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运用公共财力创造或购买就业项目和岗位,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富民活动,加大创业贷款贴息力度,增加创新创业致富机会。

  加强创业就业培训。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培训服务。

  规范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消除就业歧视,搭建职工维权服务平台,强化劳动监察和执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十三五”时期,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引导有思想、有愿望、有技术、有资金的人充分创业。

第四节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按照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要求,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机制,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稳定收入增长机制。建立健全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着力提高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支持鼓励劳动者以土地、资本、技术、专利和管理等参与分配,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收入调节机制,切实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到2020年,争取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较2010年翻番。

  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建立和完善收入分配统筹协调机制。加大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继续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公平机制,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支持慈善事业发展。防范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完善鼓励回馈社会、扶贫济困和税收政策。

第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扩大企事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的覆盖面,巩固、提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成效。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和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实现跨区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直接结算。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和经办管理,实行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发展健康保险和参与医保经办。

  统筹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为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推进制度整合,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健全社会福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制度,建立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加大孤儿、残疾人、精神病人基本生活保障力度,完善五保供养制度,提高供养标准,增强敬老院保障服务,努力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良性互动的供养体系。

第六节  推进健康新邵建设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完善医疗行业人事薪酬制度。整合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乡镇卫生院全面提质和周转房建设,实现村村建有合格卫生室,提升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强化医疗卫生人才建设,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力争每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齐一名全科医生。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强医疗质量监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提升医药医疗保障水平。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进一步巩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给保障机制,理顺药品价格,提高药品质量,确保用药安全。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提高检测信息化水平,强化安全监管执法队伍建设。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农产品抽检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6%以上,药品、医疗器械产品、保健食品、化妆品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无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

第七节  发展文广体育档案事业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构建惠及全民的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三馆二院一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数码影院、剧院、文化广场)建设,建成工人文化宫;启动新邵湘商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加大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力度,挖掘弘扬优秀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进一步巩固赛双清艺术节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深入实施农村电影“2131”放映工程,加快农村广播“村村响”全覆盖,不断提高我县文化品位和文化服务功能水平。

  加强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积极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切实加快县级广电中心、差转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服务经济、服务人民的功能和水平。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加快县、乡镇两级体育场馆和村级体育场所建设,完成大坪体育活动中心建设。推动竞技体育与群众性体育协调发展,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

  加快发展档案事业。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建立县多功能综合档案馆,构建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档案信息网络。加强民生档案工作,建立健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进一步推进村级建档,搞好档案服务,提高档案利用服务水平,促进档案事业发展。

第八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统筹推进计生、妇女、儿童和养老事业发展,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注重家庭发展。

  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加强县、乡(镇)、村三级计划生育服务场所规范化建设,提高生殖、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孕前生育健康检查,提高人口素质。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新机制。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

  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加强新型人口文化的培育和宣传,提高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构建以权利公平、机会平等、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服务,强化对行为失范儿童的引导,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机制,探索有偿代管、动态监测新模式。

  加强养老事业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落实老年人各项优待服务政策,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建设,不断完善养老保障体系。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兴办一批养老服务机构,加快城乡养老服务示范点和农村幸福院建设。大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在全县所有社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老年人文化活动服务站,逐步形成覆盖县、乡镇和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三级网络。


专栏12:新邵县“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重点项目工程

教育:建设新邵县思源实验学校;建设酿溪镇四完小;建设酿溪镇大坪五小;改造薄弱学校120000平米;建设新邵一中体育馆;建设新邵八中男生公寓;搬迁大河滩中学;搬迁巨口铺中学。

科技: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三区”人才协调和服务工程;农村基层农业信息化工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产学研”科技合作工程。

医疗卫生:新邵县疾控中心搬迁;新邵县妇幼保健院改扩建;16所乡镇卫生院周转房建设;新邵县人民医院搬迁;新邵县中医院搬迁;村合格卫生室建设;新邵县第二人民医院建设;新邵县健康体检中心建设。

文化: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新邵县工人文化宫建设;镇乡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宽带乡村工程;新邵县文化中心建设;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农村文化资源共享工程。

体育:新邵体育馆建设;新邵体育公园建设;坪上体育场建设;户外体育活动场地建设;陈家坊体育场建设。

档案:综合档案馆建设。

养老:新邵县老年公寓建设;新邵县光荣院建设;新邵县老年活动中心建设;新邵县老年康复中心建设;200所农村幸福院建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花之俏老年乐园建设;新邵县慈心安养院建设;新邵县白云岩养老院建设;新邵县康怡老人公寓改扩建;新邵县康乐养老服务中心建设。

社会救助:新邵县儿童福利中心建设;流浪救助保护中心建设;15所乡镇敬老院改扩建。


第十章  全面推进精准扶贫

  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持多措并举,全面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加快我县由武陵山脱贫攻坚县向经济强县转变。

第一节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政策,提高扶贫实效。制定贫困村脱贫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整村推进扶贫。推进发展项目向贫困村集结,优先向贫困村安排项目工程、新兴产业,优先引进产业合作者和战略投资者。推进涉农资金向贫困村集中,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投向和改善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与贫困群众收入有直接关联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项目。到2020年,8.26万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有保障;145个贫困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与全县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第二节  创新扶贫脱贫模式

  开展产业扶贫。根据自然禀赋、资源优势,合理确定贫困村扶贫产业,积极扶持有条件的贫困村开展特色经济作物适度规模种植、精深加工,发展特色养殖业,实现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构建扶贫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到2020年每个贫困村拥有1项主导产业,确保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保持在全县平均水平以上,突破10000元。

  旅游开发扶贫。大力推进我县白水、白云铺、大东、曾家、水口、杨柳、洞口、龙山等8个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推进旅游开发扶贫。以白水洞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岳坪峰国家森林公园两个大湘西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精品线路重要节点为依托,结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政策,通过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全面推进旅游扶贫工程。

  易地搬迁扶贫。对生活在高寒山区、石漠化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区的贫困人口,按照“政府引导、自觉自愿、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考虑资源条件,结合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避险安置等举措,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易地搬迁,改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积极组织发展后续产业。

  兜底保障扶贫。着力解决深度贫困户和因病致贫户的基本生存问题,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五保”集中供养,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使贫困户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对患病的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及时予以医疗救助;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对因病因灾致贫或返贫对象实施特殊救助,完善其医疗优惠政策。

  开展教育科技扶贫。加大教育和人才培养扶贫力度,健全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继续实施“雨露计划”,完成技能培训4000人、产业带头人培训250人、村干部轮训250人、实用技术培训10000人的计划。进一步推广“同心·温暖”工程,针对特定扶贫对象,开展“一家一”助学就业活动。

  实施生态扶贫。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力度,创新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模式;探索建立生态资源补偿机制,采取多样化的生态、资源补偿方法和模式,让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得到必要的生态、资源补偿金,用于贫困开发,增强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完善精准扶贫机制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对扶贫领域的投入。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建立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支付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进一步优化贫困地区金融发展生态环境,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展扶贫信贷投放,实施政府扶贫贷款贴息,让真正有需要、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脱贫能力的人能顺利贷款。建立和完善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制度,广泛动员和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整合各行业和社会扶贫资金和力量,对重点贫困村、重点乡镇实施重点倾斜、集中攻关、各个突破。积极探索电子商务助推扶贫模式,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中间环节,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完善扶贫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开展综合评价,重点考核减贫人口数量、贫困群众增收、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保障状况等情况。建立扶贫督查制度。强化对必须作为和禁止作为事项监管,实行事前追责,确保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专栏13:新邵县“十三五”精准扶贫脱贫重点项目工程

雨露计划: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精准帮扶建档立卡的青壮年农民、贫困户中的复员退伍士兵和能帮助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致富骨干。

同心·温暖工程:针对特定扶贫对象,开展“一家一”助学就业活动,启动教育扶贫。

产业扶贫项目:创新产业扶贫模式,积极扶持油茶、中药材、玫瑰花、精品水果、大棚蔬菜等特色优势种植业和生猪、麻鸭等养殖业,实现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

易地扶贫搬迁扶贫:结合新邵县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8557人。

以工代赈工程:加快贫困乡村基本农田、小型农田水利、道路建设等建设。

贫困村整村推进:实施145个省定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落实好“12+1”帮扶任务,基本实现水电、路、气、房、环境整治“六到农家”,抓好就医、就学、养老、低保、五保、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六个落实”。

金融扶贫项目: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每年发放扶贫贴息贷款3000万元以上。


第十一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推进节能减排,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实现建设“生态新邵”目标。

第一节  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创建生态文明县。以武陵山片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契机,以白水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岳坪峰国家森林公园、筱溪国家湿地公园、县内国有林场、枫树坑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为重点,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全面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开展“四边五年”绿色行动。严格封山育林,深入推进生态公益林、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继续开展“四边五年”造林绿化行动,构建森林、城镇、村庄、湿地有机结合,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体系,增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碳汇等生态功能。

  保护山区生物多样性。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保护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增加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保护境内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提高森林资源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能力,全面推进资江流域保护,打造资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到2020年,全县林地面积稳定在157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

第二节  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严格耕地、林地保护,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积极整合土地资源,规范土地市场,提高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标准,制定鼓励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产业用地政策。切实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促进耕地、农村建设用地的合理流转,鼓励农村建设用地的集中连片开发。加大政府投资力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土地开发项目建设,拓宽耕地占补平衡渠道。

  节约利用水资源。限制高用水、高污染工业项目建设,逐步推进对用水大户和污染大户的节水改造,着力提高工业内部循环用水比例。加强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节水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滞、渗、蓄、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提高生活用水效率;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加强灌区渠系节水改造配套,努力降低农灌用水量。

  完善节能降耗机制。全面推进公共机构节能,降低公共机构能耗。倡导合理消费,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全面节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第三节  推进低碳循环经济发展

  积极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全面推行低碳循环型生产模式,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

  推进低碳发展。严把项目技术水平关和资源消耗关,推动传统高耗能行业企业加强节能技术投入,改造提升落后产能和设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关闭一批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经济效益差的企业,积极引导企业不断增强节能降耗的意识和能力。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产业,加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推广。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雀塘再生资源产业园建设,加快垃圾发电等一批环保产业的发展,创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构建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到2020年,确保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62吨标煤以下。

第四节  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严格执行新环保法,严把环境保护关口,提高环境监管水平,严把新上项目准入关,确保环评审批率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建立防范和处置环境风险的长效机制,加强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控与风险控制,不断提高风险预防管控能力。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锅炉,完成冶金等重点企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改造,推进煤改气工程,推广餐饮油烟净化设施,加强烟花爆竹燃放控制和管理。到2020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以上。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快建设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推进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开展资江、石马江、龙山河流域污染治理,强化重要水源涵养区和饮水水源地保护。对主要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加大整治力度,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杜绝重大污染事件发生。


专栏14:新邵县“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工程

一、生态恢复工程

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造林3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

矿区植被恢复工程:造林0.5万亩、补植1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

二、生态保护工程

枫树坑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农村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筱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

三、植树造林工程

四边五年绿色工程:在全县“路边、水边、城边、村边”实施绿色通道、绿色水道、绿色家园建设。

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人工造林5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

水源涵养林体系建设:各中小型水库、骨干山塘第一层山脊内区域内实施人工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

退耕还林工程:坡耕地退耕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5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

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中北部山区新建人造板速生丰产用材林15万亩。

四、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

资江、石马江、西洋江、涟水、孙水河等重要河流流域水生态、水资源保护。

五、污染整治工程

昆仑矿业采矿区生态恢复与重金属治理、龙山河流域生态恢复与治理、石马江流域环境综合治理、雀塘镇再生资源工业园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龙溪铺石材加工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云翔矿业综合整治。


第十二章  依法治县和社会治理创新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坚持依法执政,不断提升我县社会治理水平,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法制、平安、文明、和谐新邵。

第一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

  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推行综合执法,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改善政府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加强司法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公正,完善对权利的司法保障、对权力的司法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建设一批公检法司综治维稳工程项目,推动县公检法司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基层执法条件。

  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提高舆情应对处置能力,抓好信访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把维稳工作落实到每个基层单位。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依法按照政策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完善矛盾调解机制,健全人民调解网络,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的作用,及时有效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加强法制学校建设,提高农村干部依法协调解决农村各类矛盾的能力,引导农民学好、用好法律,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强化市场监管。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打造公平规范市场环境,为创业创新清障减负。探索统一综合执法模式,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形成协同监管合力。围绕市场秩序突出问题,及时发现和查处假冒伪劣、虚假宣传、商业贿赂、合同欺诈、侵犯商标专用权、传销以及侵害消费者权益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公开市场监管执法信息,强化执法监督和行政问责,规范执法行为。

第二节  加强创新社会治理

  形成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继续推进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组织下移,继续实施“群众工作站”、“三集中三服务”工作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按照“规模适度、无缝覆盖”的要求,科学划分网格,建立解决群众各种诉求的县、乡镇、村(社区)、网格四级联动机制。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新邵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建设基础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提升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严密防范、依法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加大打击黄赌毒力度,维护社会秩序。

  加强社区治理。加强社区服务场所和县、镇(街道)、村(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依托社区现有的办公服务用房,加快推进社区服务站建设,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全覆盖。开展美丽社区创建活动,提升社区管理服务现代化水平。

  强化安全生产。加强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细化和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体系,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强化安全管理、防范、监督和检查,加强非煤矿山、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消防、建筑施工、特种装备等重点行业和高危领域专项整治,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维护公共安全。加快构建公共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双拥”活动,推进军民共建,大力支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消防部队建设,抓好民兵预备役、人防、网络安全等工作,提升公共安全综合防控能力。不断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健全各类应急预案,完善救灾物资贮运系统和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网络,提高危机管理、处置突发性事件、防灾减灾和抗风险能力。

第三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国家民主政治制度。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定职权作用,健全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实施“同心工程”,推进“万企联村”、“四同创建”。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进一步发挥城乡居民在社区治理、公共事务和公益性事业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

  加强反腐倡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治并举、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突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真正做到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第四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推进重点领域诚信建设。探索建立社会诚信评价体系,提高社会信用度。积极开展商品质量和流通、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领域信用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商标管理,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投资环境。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进一步提升全民文明素质。深入开展以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和谐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全县人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充分发挥民族宗教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引导,开展文明、诚信宣传主题活动,树立文明、诚信典型,努力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第十三章  保障措施

  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调控社会资源,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依法治县,强化土地、能源等要素保障,优化发展环境,强化监督检查评估,确保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完善党组织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积极推进简政放权,稳妥做好国家和省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的“接、放、管”工作,建立健全行政审批负面清单制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管理。全面推行并联审批、“阳光审批”、网上审批电子监察,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提升审批效率和透明度。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升政府整体效能。理顺县和乡镇之间行政管理体制,坚持责任与权力一致、事权与财权匹配。完善税收制度,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强化财政的引导优化资源配置、稳定市场预期、改善公共服务等职能,建立事权和支出相适应的制度。健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政府定价机制,推进发电企业、燃气供应企业、自来水生产企业与用户直供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第三节  突破资金瓶颈

  加强银政合作和银企合作,千方百计扩大信贷规模,争取更多贷款投放新邵。依托政策优势,加强衔接协调,最大限度争取上级对我县的资金扶持。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外地资本。创新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土地、城镇、旅游、三产等项目开发,参与社会公益性事业建设,努力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和建设资金的短缺。

第四节  突出人才支撑

  坚持“人才兴县”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探索建立科学、合理、便捷的人才评价体系,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发现、培养、集聚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扭转人才外流、专业人才短缺现象。积极创造吸引人才的政策环境,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个人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构建“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公平公正的人才评价应用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第五节  落实考核监督

  通过多种形式、各种媒介广泛宣传“十三五”规划,使广大人民群众认知规划、关心规划、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增强规划实施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强化对各单位的目标管理和考核,跟踪分析规划实施过程,定期分析规划执行情况,保障规划有效实施。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及时向县人大、县政协报告规划实施情况,虚心采纳意见,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期中和期末评估,定期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重大项目进行效应评估,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进行相关内容的滚动修订,保障规划目标实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新邵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新邵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网站标识码:4305220007
备案号:湘ICP备2020018426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52202000102
0739-3606418
新邵县政府门户网站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