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我缓步走出县委办公大楼。百米开外,赛双清公园内已然游人如织。此地位于新邵县城酿溪镇西南之畔,有峭壁如削,江水环流,谓之“临江绝色”。下有井口深潭,幽深莫测。登临悬崖上之六角亭,举目四顾,大半个县城尽收眼底。江面波光粼粼,两岸灯火闪烁。
湘资沅澧为湖南四大水系,湖南别称三湘四水,资水即为此四水之一。资江是新邵的母亲河,由南向北贯穿县境五十四点五公里,其中流经县城八公里,蜿蜒盘转形成八个洲滩湿地。国家旅游部门专家亲临考察后叹之曰:“四水旺地,刚好八洲之城!”新邵“八洲之城”也因此而得名。
“八洲之城”当然是一种浸润诗意的说法,令人联想起那么多从诗经时代流淌下来的与洲河有关的句子。事实上,作为湖南地理中心,新邵自三千年前发端,于一九五二年建县,处处风光旖旎,思之神韵万种。“八洲”的皱褶间隐藏着无数美好的地名与故事,也确乎只有“八洲之城”的大气磅礴,才配得上这一方灵动秀美山水。
酿溪初酿桃花酒
酿溪镇为县治之地,我像熟悉自己的掌纹一样熟悉它的每一个角落。它位于县境南部资水与酿溪河汇合处。春夏水涨,资水倒灌入溪,故名。酿溪于一九五三年建镇,毗邻邵阳市的双清区和北塔区,距邵阳市区仅八公里,通过二0七国道和白云大道(又名蔡锷北路)与邵阳市连为一体,是名副其实的邵阳市 “卫星城”,多年前有“湘中明珠”美誉。
我甚至像熟悉自己的掌纹一样熟悉它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这里不叫镇,只有沿酿溪的两条街道。一条老街,两里多长,现在叫小河街;另一条新街,半里多长,后来叫大河街。当初这里没有公路,本地大宗的土特产,比如:生姜、辣椒、百合、烟叶、药材等,都要用船运出去,邵阳县九公桥的煤炭、邵阳市的百货、新化的陶瓷、益阳的谷米等,也都要用船运进来。人们在酿溪与资江的交汇处,老街的尽头,新街的对面修了一个近两百米长的大码头。码头边每天帆船云集,装货的、卸舱的、验船的、过秤唱码的、推船下水的,人喊马叫。这里的人要到邵阳市去,一般不从水路坐船。因为水路远,有三、四十里,且是上水船。从这大码头摆渡到河对面大坪曹家码头,走雷家坳、长春亭、匡家岭,再过渡到邵阳市,只有十六里,还是石板路。不光酿溪的人到邵阳市去要从此过渡,就是蓝田、金竹山、坪上一带的客商,都要在这里歇脚,从此码头过渡。这个渡口光渡船就有三只,酿溪渡那时远近闻名。遥想这样的景象,我常常会想起沈从文的《边城》,想起边城的渡口。不知当年的酿溪渡,是否也有一个像翠翠一样的女孩,是否也曾在时光里流淌过一个同样哀婉动人的故事?
一九五二年二月,政务院将全国著名的大县——邵阳县和新化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了一个新县,叫新邵县。酿溪镇理所当然地成了县城,公路也很快四通八达,运货的帆船也少了很多,老街和新街立刻成了背街。但这个渡口并没闲着,因为增加了很多机关、工厂、商店,对岸大坪又办起了新邵一中,每天从酿溪渡上下街的、上下班的、读书出差的、走亲访友的,比过去成倍增多,三只渡船都不够用。为解决过渡的拥挤问题,政府又允许私人划子收费摆渡,因此酿溪渡口又多了四、五只划子,酿溪渡比以往更加热闹。
改革开放后,渡口的木板船被机帆船替代,人们过河时方便了不少,也舒适了不少。只是,在码头这边有一个下坡,在那边有一个很长的上坡,上上下下依然有不少麻烦。再后来,在渡口的上水方向从银三角通大坪修了一座桥(当时叫酿溪资江大桥,现改名叫酿溪资江一桥),人们直接从桥上过,酿溪渡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现在那里变成了沿江风光带的一个非常舒适漂亮的休闲场所,但酿溪渡依然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酿溪镇小河街居民朱余才根据酿溪渡的变迁,写下了颇有文采的长篇小说《酿溪渡传奇》,但我更喜欢白云诗社社员贺元轩《酿溪》诗中带给我的清新感觉:
十里春堤柳色青,山城二月雨濛濛。
酿溪初酿桃花酒,一路醇香下洞庭。
九头岩,九头岩
地名往往隐藏着大地及时间的秘密,比如九头岩。九头岩位于酿溪镇九头岩村,三面环水,风光秀丽。村庄虽小,历史和文化底蕴极其深厚。
第一次在餐桌上听朋友说起“九头岩”这个地名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名字好特别,跟朋友说,是不是那里有个岩洞像长着九个头的怪兽?朋友哈哈一笑,一只手在我肩膀上重重一拍说,从字面上理解你就上当了。
他告诉我,九头岩是离县城很近的一个村,曾为新化通往邵阳的主要干道。相传,古代因居住此地的百姓以梁姓居多,故名“洲河梁家”。清代,当地交通以资水航运为主,“洲河梁家”是新化通往邵阳的必经之地。沿河而下,两岸悬崖峭壁,水流湍急凶险,唯有行至“洲河梁家”河段,水势逐变平缓,水面宽敞;北面距“洲河梁家”三十余里的高桥村,老百姓们有意在 “洲河梁家”的资江两岸修建渡口码头,以便通行。彼时,有位乡贤主动出资修筑码头,头天用火药炸开山石,第二天被炸开的山石已自行合拢,如此反复多次,众人大惑不解。后来,有附近高桥村和“洲河梁家”的九位乡贤共同出资来修筑码头,并按照高人指点,用狗头血祭拜山神土地。如此,被炸开的山石不再合拢,两岸码头得以修成。码头修好后,能停泊大小船只近百艘,每天都有五十至六十艘过往船只在此留宿,成为当时重要的交通要地,当地因此热闹繁华。村民们为纪念出资修筑码头的九位乡贤头领,遂将此码头命名为“九头岩码头”,“洲河梁家”也改名为“九头岩村”。
码头修好后,又有乡贤捐资建造两艘渡船,以方便两岸行人过往。更多的乡贤则出资修筑了高桥村至九头岩码头、九头岩码头至邵阳市的全程青石板“官道”。因水运、陆运的拉通,九头岩村进入历史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一九五二年新邵建县,县治酿溪村,新化至邵阳的官道改道。后又因在附近柘溪村修建了晒谷滩水电站,水运受阻,九头岩村渐渐不复当年光鲜。
这样的九头岩令我一时神往。和朋友道别后,我回家一头钻进故纸堆,在地方志上找到了清代邵阳诗人韩裕兰和黄绍英先后写下的《登九头岩 》,记述旧时九头岩风光之美,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登九头岩
(清) 韩裕兰
古木阴森曲径斜,悬岩骇绝禁无哗。
苔描怪石图千幅,镜照长天水一涯。
觅宿禽争烟外树,唤船客立渡边沙。
几回绝顶忘机坐,目送闲云变晚霞。
登九头岩
(清)黄绍英
一林红叶杂苍苔,无限云烟入目馋。
秋色千畦平野阔,波光十里大江来。
石排玉笏森森动,风送蒲帆幅幅开。
闲坐跏趺高处坐,挥毫谁是大夫才。
白水洞探水
友人自鹏城返乡,想找个地方走一走。我提议道,去白水洞吧——这些年来,陪友人游白水洞成了我的保留节目,但每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受。
白水洞其实并非洞,而是一个十余公里的峡谷,峡谷对峙拱卫,其形似洞,流泉訇然中出,其色如银,而称白水洞。明邑侯宋大荣有诗云:“入洞二三里,居民四五家。连山有杉竹,蔽野尽桑麻。梅雨润浸帻,槐风凉透纱。流泉清可听,为我洗嚣哗。”
绵延的峡谷幽僻、宁静,与谷外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也次第展开着一幅幅风格迥异的山水画图。当然,白水洞也还是有洞的,而且有众多大小不一的溶洞群。形成于第二纪冰川期的白龙洞,内有“南天一柱”、“天下第一帘”、“海底世界”,被专家誉为溶洞的三大奇观。
水是风景的灵魂,有水的山才会有灵性。白水洞的水,其色,是生生的银白;其质,是晶莹剔透,绝无瑕疵;其形,则如庄子的文章,随物赋形,不择地而出。一般风景区的水,更像一个柔情的女子,在山脚环绕着青山,此所谓的“郴江有幸绕郴山”;而白水洞的水,则是“长”在山上,源自山脊之巅的流泉飞瀑。寻根溯源,不但可以体验到登山之乐,也可以领略到白水洞的无穷水趣。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徐溜镇游客倪昌盛《游白水洞》曾留诗一首:“浮生来此隐红尘,白水流来洞里春。世外桃源今又在,游人都似武陵人。”
白水洞的核心景区在新邵县严塘镇的白水洞村。我们下得车来,拾级而上,前面猛然传来澎湃的涛声,循声望去,但见乱石丛中,飞银溅玉,一股流瀑喷薄而出,这就是白水洞十二景之一的银涛峡了。赏玩银涛峡,最惬意的是枕石听涛。随地找一块巨石,仄身而卧,看那瀑飞如银,听那涛声似雷,舒展长臂,似可揽浪花入怀。沿着那或明或暗,忽大忽小的溪涧滩涂上溯,一路打闹嬉戏,捉鱼抓蟹,也可一路感受白水洞的水趣。滴水岩瀑布,水珠似断线珍珠,叮咚有声,有白乐天“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象;水帘洞瀑布,水幕从一波三折成梯级而下,有李太白“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气派;再上行,螺狮湖水库豁然目前,水面开阔,涟漪轻漾,很有“高峡出平湖”之叹。邵阳佬黄绍英也是专程游过白水洞的,他的诗让我神思飞渡,看见了一个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游白水洞
(清)黄绍英
古洞名白水,幽峭天使独。洞口数里遥,洞身数层曲。
石壁耸戈矛,溪流飞箭镞。人在此中行,恍然身在椟。
景象豁然开,人家聚成族。桥将独木支,宅傍悬崖筑。
鸡犬与桑麻,居然古风俗。想是秦时人,潜到此中伏。
潺潺滴水崖,破空悬飞瀑。形如散珠玑,声如听琴筑。
灰穴露穹隆,碧厂高如屋。时来探奇客,昼行举明烛。
一层复一层,如入无底谷。行人重行行,胜概递相续。
尽处名螺狮,愈旋愈迫蹙。蚓走惮迂回,猿升愁局促。
怪状难备陈,数来当更仆。安得居其间,饱享神仙福。
白云岩观云
爬到白云岩半山腰的时候,坐在石阶上休息,但见满目苍翠,白云逍遥,虫鸣有如诵经声,一切充满了禅意。突然想起了那句题在中庵古寺门口的对联,写得实在是太好:“云郁山峨,云是山,山是云,云卷云舒山自在;风清洞古,风生洞,洞生风,风嘘风吸洞无心。”
白云岩俗称“白云樵隐”, 位于新邵县巨口铺镇白云铺村,为宝庆十二景之一。景名源于清初诗人段世英所写的一首诗的题目——《白云樵隐》:“白云小隐递尘嚣,几束柴薪竹杖挑。笠戴朝阳穿石磴,镰腰新月踏溪桥。骄人不让披裘客,忘世原同看弈樵。自去自来还自得,行歌声里任逍遥。”白云岩山高百仞,绵亘十里,地势蜿蜒,群峰耸立。相传,每逢黑夜,山岩与白云掩映,如同白昼,因而得名。
据《宝庆府志》载:“宋宝佑年间,僧宝鉴披荆斩棘入此山中,睹石像宛然,知因缘所在,盘坐其中,不食不语,后有采樵者见之,感其神异,乃设供养,始开此洞,后僧坐化其中……”此乃成为白云岩佛地始祖。尔后,声灵显赫,威震三湘。后人曾有诗云:“白云岩上白云奇,岩豁神人紧相依,宝鉴禅师葬古寺,声灵堪与峨眉齐。”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白云岩烟火兴旺,香客游客接踵,多至万余人。
山麓有“慈寺”,众称“脚庵”,现寺院已毁,仅存香炉。随石级盘山而上约一华里,有“关龙亭”,两山对峙,下临深壑,飞泉倾注,蔚为壮观。相传:著名佛教胜地峨眉山大雄宝殿曾有青、白二龙相护,后青龙独自离殿,漂流九州,最终降落白云岩。前人为使青龙安居,又雕一白龙,与青龙对面相伴,并在龙尾修建一亭,曰“关龙亭”。过亭步行两丈余,有一石拱桥,桥状如虹,称“会仙桥”。过此桥时, 湖南诗词协会副会长廖奇才仰《望白云岩》,诗情脱口而出:“奇崖曲径翠微中,袅袅梵音入九重。人在会仙桥上望,白云飞去绿林封。”桥下有“望月潭”,正处龙首须下,水清见底,游鱼可数,龙首、山色倒映潭中,有人间瑶池之妙。过桥拾阶而上,即到“观音阁”,亦称“花庵”,寺内观音塑像造型逼真,寺外奇花异草争相斗艳。
随石级直上两丈高,便至“毗庐寺”,又名“中庵”,是白云岩的中心。寺院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紫烟缭绕,钟声回荡。行经此处回望花庵,同行的《湖南诗词》主编黄琳先生不禁哑然失笑:“偷闲觅句访名山,处世参禅两可间。莫道佛无人趣味,毗庐寺外是花庵。”由石级向上曲绕攀登千余级,便是“妙音寺”,位居云岩顶处,亦曰“顶庵”。寺建岩内,大殿门与岩口相齐,岩深似洞,宽敞开豁,飞檐卷起,高两丈有余。岩洞正中有墓,传为宝鉴禅师葬地。岩洞外悬崖绝壁,怪石林立,古树参天,花草茂盛,石径通幽,百景荟萃。
清代宝庆知府黄宅中(山西河曲人)曾《登白云山夜宿僧寺》,留下诗云:“白云知我到名山,放出千峰碧汉间。青枥林深藏古寺,绿庵人静伴僧闲。屏风合匝楼三面,玉佩铮玎水一湾。此夜尘心都洗尽,月明如镜印禅关。”嘉庆年间举人邓显鹤(新化人)《过白云山下未及登》,尝以为憾,以诗自嘲:“青山作势飞,一半云勒住。白云浩如海,遮断山去路。山停云复行,云敛山流去。看山遍海内,此境不易遇。区区州里间,咫尺自违忤。正如东家某,狎见未足慕。乃知狃所习,耳目多蔽锢。难免白云笑,尚冀青山恕。归当践前盟,勇往缚双履。山灵自相许,扶云半面露。”
龙山有风景,更有故事
我的笔记本里至今夹着一枝叫不出名字的花,是我高中毕业那年,与同学一起爬龙山时采的。
据《宝庆府志》记载:“龙山在湘邵接壤之间,其名自古未改。”缘何得名?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形象酷似而得名。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百里龙山,四十八面,五龙朝圣,气象万千。”龙山百里状如巨龙,五道山脉如五龙拱圣,四十八面龙山宛如四十八条青龙匍匐起舞,可谓“形胜山川舒望眼,逶迤峻岭若游龙”。二是因山顶龙池而得名。据清代《湘乡县志》载:“湘之山以龙山为最大……山巅有池,池中有鲤,常有烟雾缭绕,相传为龙所居也。”龙居之山,所以叫龙山。
龙山四十八峰,岳平峰为群峰之首,海拔一千五百一十三点六米,比南岳祝融峰高二百余米,为湘中第一高峰。山上常有云海出现,蔚为奇观,故名"岳平云顶",为宝庆十二景之一。站在岳平峰上,遇天气晴好,纵目环视,但见山脉五支,浮沉隐现,蜿蜒而来,如驰巨蟒。其东南一支,挟衡岳千里云气,西面一支,映雪峰凛凛雄姿,正北三支,则相并下迤,直达湘乡杨家大岭。五支山脉,皆聚首于岳平峰,恰似五龙朝圣,状极壮观。相传明正德皇帝游江南时来过龙山,当地地名多与此有关。
龙山有“天下药山”之美称。龙山香火以奉祀药王为盛,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传说为药王孙思邈诞生日),都有药王庙会。历史上传唐朝药圣孙思邈和御医申泰芝曾在此采药炼丹,留有“药王殿”和“炼丹池”古迹。孙思邈为著《千金要方》,曾来龙山采药著书,写下部分书稿。药王殿坐落在岳平峰顶部,现存正殿门额石刻“药王殿”三字,乃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登龙山拜祭药王时手书。殿内立有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的石刻“圣旨”《赐真人孙思邈颂》:“凿开经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殿内存有孙氏实用药方和历代积累的祖传秘方一千二百四十个,有古泉一口,日供千百香客游人而不竭。
夹在我笔记本里的那一束小花,就是在药王殿附近采的。我是想给自己留个纪念,也因此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想象;这样一种不知名的花,多少年前,是否曾被“药王”凝视过?是否曾出现在已经失传了的某一种秘方之中?
除药王孙思邈和太阴神君申泰芝,龙山还引来了其他著名神医,如汉代医圣张仲景,明代药王李时珍,清代药神周学霆,他们都与龙山结下过不解之缘。当地至今也还流传有许多关于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如玉皇大帝遣药王菩萨下凡、给龙王和老虎精治伤、用丝线探脉为皇后娘娘治病、与南岳菩萨争地盘、铁瓦盖顶、万斤石坊上殿堂,等等。
申泰芝(六八七年—七五五年),号白云居士,中唐洛阳人,邵州道士,赐号“大国师”,宋封为妙寂灵修真人,复封太阴妙灵神君。史载其“与玄宗同生日,历览胜地,后往邵陵佘湖山修炼”。相传申泰芝慕名前来祭拜“药王”,在山下逗留期间,免费为当地群众治病,救人无数。当地为感其恩德,在他走后自建庙宇纪念,便是“泰芝庙”。此后代代相传,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地名——太芝庙。刘长卿(约七0九年— 约七八六年)宣城(今属安徽)人,后迁居河南洛阳,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作者,时称“五言长城”。据典籍载,唐玄宗开元年间(七一三—七四二),龙山中建药王殿祀孙思邈,建古岳观祀南岳圣帝、盘古、神农,道士众多。刘长卿写的三首关于龙山的诗,都跟龙山道士有关。如《寄龙山道士许法棱》:“悠悠白云里,独住青山客。林下昼焚香,桂花同寂寂。”又《望龙山怀道士许法棱》:“心惆怅,望龙山。云之际,鸟独还。悬崖绝壁几千丈,绿萝袅袅不可攀。龙山高,谁能践。灵原中,苍翠晚。岚烟瀑水如向人,终日迢迢空在眼。中有一人披霓裳,诵经山顶飧琼浆。空林闲坐独焚香,真官列侍俨成行。朝入青霄礼玉堂,夜扫白云眠石床。桃花洞里居人满,桂树山中住日长,龙山高高遥相望。”《喜鲍禅师自龙山至》:“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梅山
我的老家在连绵百里的龙山脚下。早期,这里隶属邵州,一0七二年起属于新化,后来析归新邵,现在属于涟源。不管行政区划如何变更,那里一直是梅山文化的腹地。
“梅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个历史的地域名称,泛指湘中一带山区。据《宋史·梅山峒》记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潭州,今湖南长沙),南接邵(邵州,今湖南邵阳),其西则辰(辰州,今湖南沅陵),其北则鼎(鼎州,今湖南常德)。”即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岭山脉以北,湘、沅二水之间成西南—东北走向的资水流域—雪峰山区。土地面积近五万平方公里。而其腹地,则是指湘中、资水中游,面积约一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包括今之安化、新化两县、冷水江市及涟源市、新邵、隆回、洞口县部分地区,绥宁则为梅山口。境内山峦重叠,溪谷纵横。宋·吴居厚作《梅山十绝句》,云:“连云绝壁山无路,溅石潺湲水有花。试问昔时畲粟麦,何如今日种桑麻。”姜特立作《梅山》诗,云:
“欲识梅山境,回环列万峰。朱门依绿水,粉堵出青松。”
至于梅山得名,说法有三:一种说法是荆楚一带山上多杏梅,这块地方故称为“梅山”;还有一说是越王勾践的后代梅绢(姓名系逃亡后所改)定居今湖南益阳,因其姓而称该地为“梅山”; 也有学者考究,“梅山”由“芈山”音转而来,“芈山”实指楚人居住之地。相传,春秋时期,湘中地区是楚王部众居住地,楚为芈(音Mi)姓,楚人居住地为芈山。而到秦汉时,梅因助汉高祖灭秦有功,故封侯,所封之地即为湘中山地(今新化、安化一带)。人们把他所据之地称为梅山,这又恰好与当地Mi音吻合。积习成俗,这片土地就被称为梅山。梅山地区因山高林密,民风强悍,“语言侏离”,交通不便以及当时的统治阶级实行封锁政策,故“不与中国通”。这里的人民过着原始农耕、渔猎生活,形成了带有浓厚的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封闭的土著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梅山文化不断向四周蔓延、辐射、渗透,覆盖范围不断扩张。其文化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宗教信仰;二是生活习俗;三是文化载体。
就宗教信仰而言,梅山人信奉原始宗教“梅山教”,它具有系统的神、符、演、会和教义。他们信奉的男神是梅山张五郎。张五郎,又叫开山五郎,是梅山祖师。相传他是狩猎能手,开山修路的巧匠,抗击外侵的英雄。他长着一双反脚,倒立行走,飞禽走兽都是他的传令兵。人们将其雕像敬奉于神龛上,逢年过节,进山巡猎,抗击外敌之前,必先祭祀一番,此习历千年不变。梅山人信奉的女神则有众多,流传较为广泛的是白氏仙娘、梅婆蒂主和梅山猎神梅嫦。这三位梅山女神不曾受封建伦理约束,原始性极强,展示了人的本性。由宗教衍生出许多关于巫、傩文化,神秘的法术,比如“化骨水”,这一法术就是一旦有人被鱼刺卡住喉咙,施法术的人端来一碗水,对着水念几句咒语,让人喝下他念过咒语的水就可以将鱼刺化下去。还有止血水、接骨水之类的神奇法术。
说到民风习俗,独特的民族风情,是梅山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维度。梅山文化最初表现为一种村落巫傩文化,歌谣是梅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武术是梅山文化的另一重要内容。梅山文化地域图有上梅、中梅、下梅之称,上梅指新化,下梅指安化,中梅腹地大熊山正是分隔新安两邑的界线。不同的地区其生产习俗也略有不同,“上峒梅山上山打猎”、“中峒梅山掮棚放鸭”、“下峒梅山打鱼摸虾”就体现了他们的各自特色。邵阳籍作家马笑泉先生的中篇小说《梅山》讲述的就是梅山三峒的故事。除了生产习俗,峒民们有着自己的婚嫁习俗和丧葬习俗,峒民在治病、驱魔、婚丧时以鼓锣相击。逢年过节或喜庆丰收,全峒男女一起吹吹打打载歌载舞,一连数天。此外,梅山人还有喂饭怪俗、诅咒骂俗、炒虫俗、喂烟习俗等独特的习俗。可以说,梅山习俗千奇百怪,五彩缤纷,是其他区域所不曾有的,尤其是黄河流域不曾有的。
至于文化载体,梅山峒民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反映生活,记事传书,甚至宗教教义都用歌谣表现。梅山歌谣,组合起来,就是梅山人历史的再现和写照。在记事传经方面,他们有峒事歌、族歌、节气歌、樵歌、秧歌等,这些歌或直传史事,或细唱传文,或详述经历,或明教事理。如史诗《酒歌》有三千多行,内容包括天文地理、部族迁徙、人伦教育、民情风俗等,是一部综合学科价值极高的史诗。梅山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立足生活,想象丰富,意境奇特。同时,音节匀称,顿数整齐,具有音乐之美。小孩从懂事起就由父母或兄弟姐妹教唱,以代代相传。例如:太阳落山又落坡,筲箕淘米用手搓。心想留郎吃晚饭,筛子关门眼睛多。又如:深山画眉叫不停,双双展翅飞进林。哥在前面叫妹来,妹在后头喊哥等。
据考证,新化、安化一带为梅山文化的发祥地。在新邵建县之前属于老新化县的地方,有着更为浓厚的梅山文化渊源,对梅山文化的继承更为原始与与直接。沿二一七国道翻过梅寨坳就进入坪上镜内,就可以听到与邵阳方言截然不同的坪上方言,梅寨坳的这座山叫做“琅概山”,以梅寨坳为界,山南讲邵阳方言,山北讲坪上方言。山南山北,尽管经历几千年的融合与渗透,如今都属于新邵县,但在坪上镇这块弹丸之地,依然保留着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与乡土风情。比如坪上人不兴过端午节,他们对端午节不是十分重视,家家户户在过端午这天不吃大鱼大肉,却必须吃红苋菜,苋菜上加一点捣碎的蒜泥。在坪上人心中,夏至节比端午节更为隆重,更受重视,家家户户中餐要大鱼大肉地吃一顿,即使在物质条件极为艰苦的时代,坪上人过夏至时没钱也要借或者赊些猪肉来庆祝节日。梅山文化中的傩文化在坪上也有很明显的例证,比如“喊魂”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隔着一个梅寨坳,坪上人在吃的风俗上与邵阳人有着许多明显的不同,邵阳人做菜喜欢用油炸、炒,而坪上人做菜喜欢用水煮。比如泥鳅、鳝鱼、青蛙、鱼这些腥味重的食物,邵阳人要用油将其炒得焦黄、喷香,而坪上人则从不用油炸,只用水煮,煮好后再加佐料。区别最为明显的是泥蛙、石蛙的做法,泥蛙和石蛙皮是黑色的,邵阳人要剥了皮,切成块之后再用油爆炒,而坪上人则不剥皮,也不切成块,就整只整只地用水煮。这样的吃法,过去邵阳人都不接受,时至今日,许多邵阳人都感受到了坪上菜肴的美味之处。因而在新邵这块土地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菜系,那就是坪上菜,其水煮活鱼、水煮盘龙、水煮猪肉、水煮泥蛙等水煮系列菜肴风行全县,尤其是坪上牛肚,已成为标志性的地方特色菜。
石马江号子
前些年,我突然对民间山歌发生了浓厚兴趣,一口气收集整理了三百余首宝庆地区流传的山歌,其中就包括石马江号子。
宝庆知府黄宅中在《登白云山夜宿僧寺》前,就在《石马江过桥》,并留诗一首:“望云山下水,流派入资江。桥亘人通路,溪平石露矼。居然成小市,讵止利徒杠。恰爱波痕绿,溶溶映野窗。”
石马江系资江干流,源于隆回县,流经新邵的迎光、龙溪铺、巨口铺、小塘、新田铺五个乡镇。在新田铺镇大禹庙村注入资江。石马江全长虽仅百余公里,却因流经森林茂密、山势险峻、地形跌宕的雪峰山东脉,支流众多,奔腾直泻,极具气势。其美丽与豪放陶冶了两岸人民快乐、坚毅和奔放不羁的性格特色。石马江号子主要流传在新邵县迎光、龙溪铺、巨口铺、小塘、新田铺的石马江流域一带,新邵东南部、隆回高坪一带亦有分布。二00八年,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石马江号子的产生与梅山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石马江号子最具代表性的虽然是石马江石工号子,但历史最悠久的却是石马江朝圣号子。朝圣号子现又名“南岳歌”,起源于梅山的祭祀音乐。梅山文化可上溯至楚辞的《九歌》。梅山文化主要表现为以巫文化为代表的梅山教,所祀诸神除道教的太上老君外大多为普通劳动者,甚至有打猎捕鱼、采石修桥、洗衣浆衫诸君,其山歌、号子等多是从祀神的巫乐中演变发展而来。现在的“南岳歌”依旧在各地的朝圣歌中独具魅力,石马江“南岳歌”一唱,余皆敛声。
石马江两岸为崇山峻岭,高山多石,百姓多以采石为业,历朝历代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石工。至清末和民国初年,几乎村村户户皆有石工。石马江号子最先形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七佰多年的历史。在石马江号子中,最为著名的是小塘的石工号子。小塘石工号子比较成套,分长号、短号、急号三类。长号用于拉石头,短号用于撬石头,急号用于抬石头上坡过坳。呼号歌词即兴编唱,做什么唱什么,见什么唱什么。小塘是有名的石匠之乡,位于新邵县北部,与隆回、邵阳县接壤,有“一脚踏三县”之称。近千年来,小塘石匠口传心授,瓜绵椒衍,世代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该镇每年有数以千计的石匠外出做工,所雕刻的龙、凤、狮、象和“八仙过海”、“哪吒闹海”等整套图像,堪称绝伦。一九八七年鼎盛时期,小塘镇石工达到二千八百人。
湘资沅澧的“资”
资江资俊杰,龙山孕英雄。二00八年七月,新邵县创建全国诗词之乡喜获成功,白云诗社吟友雀跃,我们一行十八人携家眷夜游资江,自赛双清公园渡口登舟,缓速而行,至晒谷滩电站返回。夏夜江景堪歌,吟友雅兴盎然,互相唱和。我亦口占一绝:“今夜资江水,骚人共月随。风光知我意,一路莫相违。”
因《过白云山下未及登》,在白云岩下留下些许遗憾的新化佬邓显鹤,过资江时就不再犹豫,美美地赏玩了一把,甚是惬意:茱萸滩下清溪滩,一路秋山好卧看。残署未收霜尚早,泼空老树绿成团。(见邓显鹤《资江归舟》)
所谓湘资沅澧,资水排行老二是有“资本”的。资江源出广西资源县境,与漓水同源,以“清”著名。系长江支流,又名资水、茱萸江,全长六百五十三公里。左源赧水旧称都梁水,发源于城步苗族自治县北青山,右源夫夷水发源于广西资源县越城岭,两水于邵阳县双江口汇合称资江,流经邵阳、新邵、冷水江、新化、安化、桃江、益阳等市县,于益阳市甘溪港注入洞庭湖,流域面积二万八千一百四十二平方公里,流域所在,系梅山文化的原生圈。
资水也是有“姿色”的。其上、中游河道弯曲多险滩,穿越雪峰山一段,陡险异常,有“山河”、“滩河”之称。资江是新邵的母亲河,自县城入境,由南向北途经酿溪、新田铺、严塘、大新、坪上五个镇。两岸群山耸立,崖壁夹峙,层岭现翠,江峡幽深,系资江全流最狭急、最惊险、最秀丽的河段,有“资江小三峡”之誉。
资水,更是有文化“滋味”的。石门山位于新田铺镇与大新乡交界的小庙头村,亦称石门滩,中唐俊伟、左谏议大夫刘偾曾在此隐居,现存三郎庙和刘偾墓。“石门献翠”为宝庆十二景之一,两山夹峙如门,河岸狭窄,礁石耸立,资水穿行其间,奔腾咆哮,掀起四、五尺高的浪柱,撞击石壁,响声如雷。清人梁碧海有《石门献翠》诗:“石门天造景偏幽,万壑千崖翠自由。欲旷胸怀宽俗眼,须穷脚力上山头。笑声忽向云边落,人影翻从水际浮。一度登临无限意,好凭几处暮云收。”
四十八溪水,五十三滩石,水石相激鸣,昼夜无时息。《资江舟子谣》云:“五十三滩,一滩一湾。一滩高十丈,十滩高百丈,宝庆在天上。放船出了茱楼门,艄公放了胆,客人定了魂。大柳洋、小柳洋,十个艄公九个忙。纸船铁艄公,怕浅不怕风。大洋江、小洋江,邓家溪,在中央。”资江五十三滩,新邵得三湾十四滩:井口潭绝,九头岩奇,晒谷滩平,江口清幽;石门滩险,青溪滩急,大坪溪雄,筱溪巍峨。湾湾有美景,滩滩有新意。
魏源曾作《资湘》诗一首:“溪行欲尽竹不已,苍雪纷纷化流水。船尾甫出碧玉弯,船头又见百云起。舣船斩竹撑作篙,篙声响应空谷号。舟底水将石作骨,江边山以石为毛。滩声渐近篙渐紧,知有截溪渔簖近。渔翁晒网鹭晒翅,一潭竹影涵鱼影。”形象地描绘了资江两岸修篁茂密、资水行船、险滩横陈的特有风貌。曾经的资水人家,如《资江渔父歌》所云:“渔翁夜泊鸥不惊,遥渔妇晓汲手自烹。全家一艇不归去,长笛一声资水清。去年觅得资深处,朝披江云暮江雾。往来出没谿峡中,自言生计良非误。闲钓资江鱼,醉作资江歌。得鱼沽酒一长啸,此身只合老烟波。”而《资江船歌》,很有天地在我胸之气魄:“出峡谷,入资江,无限风光放眼看。群山挂翠幛,田野铺绿毯。水浩浩,天蓝蓝,风送歌声传四方。”《资江即景竹枝词》,则另有一番韵味:“风摇竹声如滩声,益阳渐近滩渐平;桃人港过舟人说,明日后日是清明。”
一抹脉脉余晖,在江面上随波光流动。一只飞鸟从眼前掠过,翅膀,有如一架镀金的小小钢琴。这细微的空气振动,哦不,这黄昏的音乐,将我从沉思中拉了出来。游人渐渐散去,这临江的亭台上,只剩下我,独自与眼前的平静江水相互凝视。有人告诉我,如果把湖南省版图对折两次,全省的几何中心就在邵阳、娄底的交界处,而新邵则是湖南“大地的元点”。站在这样的元点之上,我似乎看到,“八洲之城” 的山水人文,正如这厚重的暮色一样,将我重重包围。